新华社南京5月1日电 题:土里也能“刨黄金”——劳模朱伟琪的种田经
新华社记者陈刚、赵久龙
太湖北岸,大运河畔。田间油菜结籽,远处黛瓦白墙,一派春日江南景象。
5月1日,在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54岁的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朱伟琪起个大早去巡田。这两天,太湖边休耕的农田正在翻耕,做好插秧准备,油菜还田养地;另一处阳澄湖畔流转的农田里,小麦已进入产量最终形成的灌浆期,必须时刻关注小麦苗情、土壤墒情。
老朱忙得不亦乐乎。“农忙不只在田里,还要创品牌、开拓市场、研究新农技。”被当地人称为“农痴”的老朱,20世纪90年代初就申请到当时所在县第一张粮油经销营业执照,后响应土地流转号召租下2000多亩地成为种粮大户。
“传统农业人力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品质难掌控,转型升级才有出路。”老朱先后和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在经营的农田里,用上了土壤水分传感器、多光谱作物生长传感器,还安装了摄像头便于专家在线诊断。
从“泥腿子”到职业农民、从经验到实验、从差不多到精准化、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眼见农业生产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老朱感慨,农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是关键。
这些年,为种好粮食,他经常向当地农技推广部门讨教,并参加电大教育拿到农艺师资格证,还注册成立公司,创立“金香溢”稻米品牌。
耳濡目染父亲的执着,儿子朱赟德高考时选择了扬州大学学习农业,毕业后子承父业当起职业农民,并牵头成立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开展育秧、耕田、植保、收割、烘谷、米加工等社会化服务。
老朱还招来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学研究生黎泉负责生产。这名34岁的硕士2012年前来实习,次年毕业后毅然决定留下,现在植保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样样能驾驭,几年前还获评“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获得30万元安家补贴。
黎泉说,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新技术为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去年,他们采购了1台无人驾驶插秧机,设定好程序和路线可以自动运作。如今,黎泉综合月收入过万元,老朱的公司年营业额达到千万元级别。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