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正文

“阅读的力量”,不止打开一本书

2020年04月24日 20:12:58 来源: 新华网

为梧桐树所掩映的一家家特色书店,是上海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摄影及制图:新华网 吴恺)

    新华网上海4月24日电(文星月)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像每一个主题纪念日的“主角”一样,书籍,成为爱书人那一天关注的焦点。

    而与往年不太相同的是,今年,“出版业自救”“实体书店危机”等似乎有些“老生常谈”的消息,正以比平日高出不少的频率见诸报端。开年以来暴发的新冠肺炎,令本就在艰难生存的图书相关行业,像很多实体经济一样,一下子站到了“悬崖边上”。

    人的一生,牙牙学语时,父母给孩子买来各种各样的启蒙画册;来到校园求学,除了沉甸甸的课本之外,从天文到地理无所不包的“课外书”,更是放学后不能割舍之重;进入社会后,无论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还是寄托心灵的途径之一,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在人手一台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代,纸质书似乎越来越多地成为书架上的“藏品”,抑或照片中负责增加“知性气息”的“装饰物”。

    在上海知名书店——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朵云书院工作的胡晓琪透露,负责图书采购的同事告诉她,现在比较好卖的书大多开本薄、定价低,“因为入手方便”。“其实我自己现在如果要读文本,大部分也是通过手机,实体书反而会买一些比较贵的、大开本的艺术类书籍。”胡晓琪说。

    以“4·23”为引子,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批全国知名出版社在线推出“社长荐书”;上海译文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各家的编辑也不遗余力“直播带货”;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上海书展接连推出几十场“云阅读”活动,邀请张文宏等知名嘉宾到B站(哔哩哔哩)聊读书,不忘联合68家沪上书店推广上海出版界的当季新书;连外卖平台里,一些知名书店都纷纷入驻,从此“精神食粮”在生活类APP有了姓名。

    有人质疑,这些和“打开一本书、然后阅读它”本身并不沾边的活动,是否只是“蹭”了移动化、视频化传播的热度,最终成为某种流于形式的产物?但亦有业内人士觉得,在这个“危急存亡之春”,只要是一种尝试,就不妨一试。

    “这次疫情让很多实体书店发现,双轨运营是很重要的。”同样在朵云书院工作的何晓敏总结,“我们的在线商店本来只有‘微商城’,现在还计划推出一款提供更优惠的会员权益的手机APP,不仅三家朵云,隶属同一个集团的思南书局也通用。”思南书局是一家上海的特色书店,与其隔壁邀请过众多名家开办读书沙龙的“思南文学之家”,同为上海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二月以来,文创产品“宅家秒杀”和“每日推书”,是思南书局服务号最常发布的内容之一,据报道,这能给店里带来每日数千元的收入。

    那么,那些在房租、水电、人工的重压下仍然设法尽快复工,甚至“逆势”开出新店的实体书店们,又是为了什么?何晓敏给出的回答是:危机之中,并非没有曙光,和让她们追寻曙光的动力。“考虑到防疫,现在一天只放几百个预约进店的名额,人流少了,营业额肯定比以前少。但我们发现,比起原来一天几千人进店的时候,现在店员有了余力一对一接待客人、专心服务,复工以来,客单价反而提高了。”

    这不能不说是只有线下才能做到的一种“带货”。就像翻开书,指尖触及纸张时,能感到它或光滑、或微微滞涩的纹理,当你我在书的海洋中独独一眼望见某本书,拿起它,又恰好有另一个知道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前来和你交谈时,那种“你也在这里”的满足,和彼此交流时眼中迸发的神采,正是名为书店的场域独有的魅力;而当人们在店门口抬首,忽然发现最显眼的位置上,摆着一本由已故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翻译的《大流感》时,那一刹那所产生的“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的慨叹,是任何电商都提供不了的。

    4月23日,有书店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Day)其实应该是‘世界图书日’,最初创意来自国际出版商协会,不仅是推动阅读的意思,还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作家、出版人杨葵转发了这条微博:“是,光叫‘读书日’给说小了,甚至说偏了。”

    其实,无论是“读书日”还是“图书日”,我们都不应忘记,在这个日渐喧嚣的现代社会,仍有一天是专属于书的;那是一个与爱书人、制书人、售书人感同身受,互帮互助的提醒。

    令人振奋的是,向出版业雪中送炭的援手已经出现。譬如,在上海今年的“4·23”纪念活动上,上海银行市北分行副行长周永辉介绍,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向本地图书行业提供金融支持,截至目前,上海银行已联系了34家相关企业,完成共计2600万元的3笔专项贷款的审批;对“九久读书人”“读客文化”“米阳图书”等知名企业,累计发放了贷款1200万元。

    让书香不灭,还应该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行动起来——保持着求知若渴的心,戴上口罩,走进春光中,到你觉得最惬意的那家书店,或选一本中意的好书,或点一杯提神的饮料;打开手机闲逛众多APP时,如果看到了编辑们认真打造的荐书直播,或是精心设计的“安利”微博,喜欢就别吝惜你手中的“赞”和“硬币”。

    如果说每个孩子在学校的图书馆流连忘返时,还未意识到从业者在其后默默作出的贡献,那么今时今日,也到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受益于阅读的人们,用实际行动帮助另一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渡过难关的时刻了。

    这,也是一种阅读带来的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 吴一航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113900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