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1月28日电(记者帅才)如果你收到一封33年前的旧物会有什么感觉?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罗万俊教授收到了一份礼物——那是一封1987年6月25日寄出的术后随访信,收件人是一名在1981年接受手术的患者蔡女士。
“我收藏这封信33年,每当看到信都觉得温暖,我想对医生说谢谢!”一见面,蔡女士就紧紧握住了罗万俊医生的手。罗医生看到33年前自己救治的患者如今健康幸福,他十分感慨。
1981年,20岁的蔡女士出现吞咽困难,甚至连水都难以喝下。她来到湘雅医院求医,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随后在胸外科进行了手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手术后两周左右,她顺利康复出院,回到了老家湘潭。
“您术后有无吞咽困难,程度如何?有无胸窝部疼痛?有没有继续在当地医院检查?术前术后体重是否有差别?”1987年6月,蔡女士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湘雅医院胸外科的信件,医生在信中详细询问她目前的身体状况。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感到既惊讶又感动,觉得医生非常负责,六年过去了还记挂着患者的情况。”蔡女士回忆,当时湘潭到长沙的交通不便,加之术后身体恢复得很好,她没有前往医院复诊,但这封信却被她好好地保留了下来,后来数次搬家也一直收藏在家中。
2020年,由于出现了吞咽困难等症状,担心旧疾复发的她马上决定再次到湘雅医院就诊,经消化内科副教授欧阳淼接诊后,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桩心事放下了,但她还有另一个愿望:找到当年那位寄出随访信的医生,并当面表达感谢。
消化内科、胸外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医生多方寻找,终于找出寄出这封随访信的“主人”,就是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罗万俊教授。
为了追踪患者的手术效果,当年还是住院医师的罗万俊按照个人的习惯与科室的传统,对很多患者进行了信件随访。“术后随访是评价医疗效果可靠的指标,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术后并发症防治也十分重要。因为当时电话并不普及,我只能用信件的形式进行随访。写信时我尽量采用了简单的问题,以了解术后患者的身体情况。没想到时隔多年,还有患者保留了信件。”罗万俊说。
再次看到自己初入医院时写下的熟悉字迹,罗万俊教授感慨万分:“虽然术后随访工作做起来很琐碎,但却能提高我们的医疗质量。随访工作是医生工作的重要部分,一辈子都不能丢,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患者负责。蔡女士现在身体很好,说明当时的手术很成功,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一封信件表达了医生对患者的关爱,也让我们重温了医者的初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介绍,湘雅医院坚持着患者术后随访的传统,如今医生随访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病程管理系统,为需要进行长期管理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全病程服务。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