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2020-08-27 13:42:2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题: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新华社记者李德欣、戴小河、张漫子

  从北京前门南行不远,就来到了杨梅竹斜街。不同于前门大街的热闹喧嚣,走进这条不到500米的胡同内,身边的一切都安静了下来。一座座古香古色的书局,一个个充满文创元素的小店,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味儿”,体现着北京胡同的风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7)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8月27日,人们行走在北京杨梅竹斜街。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胡同深处,在藤蔓绿植的掩映下,一家名为济安斋的小店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它的前身是一间中药铺,现在则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书吧兼家庭博物馆。

  小店的主人是中药铺第21代传人王秀仁。“历史上的杨梅竹斜街以文化闻名。”王秀仁在杨梅竹斜街生活了数十年,据她介绍,当年这里被称为“出版一条街”,鼎盛时期有7家书局,鲁迅、沈从文、郁达夫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5)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在北京杨梅竹斜街,游客在一家经营传统老北京手工艺品“兔儿爷”的小店参观(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随着时代变迁,入住杨梅竹斜街的居民日渐增多,最多时达1700余户。这条本就不长的胡同空间越发局促,渐渐失去往日的文化气息。

  2010年,杨梅竹斜街被选为老城改造更新试点项目,采取自愿腾退原则,目前已有700余户居民陆续迁出,为“腾笼换鸟”留下空间。

  “这条街不大拆大建,保留了大部分老住户,力求把老北京的人气儿、韵味儿原汁原味地留下来。”大栅栏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婕介绍,对腾退的房屋和空间,除分类分级进行建筑改造和环境景观提升外,还要引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业态。

  为了让自己的小店与胡同的风格统一,王秀仁对自家的药铺进行了改造升级,济安斋咖啡书吧和中药家庭博物馆相继开张。“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帮助我出点子,让我的老药铺也实现了跨界融合。”王秀仁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6)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在北京杨梅竹斜街,游客在一家经营传统老北京手工艺品“兔儿爷”的小店参观(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如今,济安斋已经成了杨梅竹斜街里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一些“老北京”也常来这里,寻找过往的记忆。“这条胡同需要我们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复得再完美,也没有生命力。”王秀仁感叹道。

  东城区草厂地区因“南北走向胡同群”而闻名,也是老北京南城极具代表性的胡同片区。但随着入住居民增多,私搭乱建行为屡禁不止,加之管理滞后,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头上电线横七竖八,就像蜘蛛网;路上乱搭煤棚,自行车都没法骑;公厕没人清扫,满胡同串味儿……”回忆起以前的景象,居民丁淑凤不住摇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4)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16年起,草厂地区胡同整体升级整治工作启动,胡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草厂四条胡同获得“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称号。

  变化的不仅是胡同的“面子”,还有居民共商共治的“里子”。胡同里选择哪种照明灯,地上的铺路石如何设计,绿植种类如何选择……改造中的种种细节,离不开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的参与。

  “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草厂社区党委书记朱耿亭介绍,小院议事厅成立于2012年,现有成员17人,由社区党委委员、胡同居民组长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议事厅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对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协商共治,通过议事厅自我提出、自我讨论、自我解决,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市民骑行在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白天街坊邻居在胡同内消暑纳凉、喝茶下棋,晚上睡觉能听到蝉叫,早年间的生活又回来了。”丁淑凤说,“最近,小院议事厅正在讨论如何更好实施垃圾分类,好环境来之不易,需要邻里街坊们共同维护。”

  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古诗中描绘的江南美景,也出现在北京老城的胡同里——三里河绿化景观全长约900米,是北京近年来恢复古都风貌、打造文化金名片的新尝试。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2)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人们在北京市东城区三里河参观游览(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改造后的三里河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小桥、流水、廊亭、人家,好似一幅水乡画卷。“千里之外的江南景色,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真是大大的惊喜。”附近的居民张媛说。

  这样的“惊喜”还将更多。近日,北京市政府在研究《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时提出,要突出民生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3)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

人们在北京市东城区三里河参观游览(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东城,已有12个平房区街道、656条背街小巷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在西城,1300多条背街小巷得到提升,84条街巷达到“十无五好”标准。

  生活变化日新月异,让从小生长在前门东区胡同里的居民陈凤英感慨万千:“出门就能在河边遛弯,听着流水声、鸟叫声,越走脚步越轻快,心里越来越痛快。咱们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在她身后,北京老城胡同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打开……

新闻链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楼上过日子,楼下赚票子”——来自陕西安康的易地扶贫搬迁一线观察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新华时评:老乡获得感是裁量小康建设的“金尺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蹚出绿色小康路——陕南秦巴山区的脱贫答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绿了青山,红了日子——秦巴山区群众绘出小康“调色板”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重庆缙云山的“绿色辩证法”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小桥、流水、书香、人家——老北京胡同里的恬静栖居-新华网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27112641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