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怒族群众搬新家 村史馆里寄“乡愁”
2020-05-17 19:17:2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昆明5月17日电 题:怒族群众搬新家 村史馆里寄“乡愁”

  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赵珮然

  沙瓦村的村史馆凝聚了怒族同胞太多乡愁。

  “这是我们过去打猎的弩和箭。”17日,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沙瓦村村史馆,61岁的怒族老人和付益相约老友来叙旧。他从墙上取下陈列着的竹篾帽,戴到头上,“过去没雨伞,下雨出门,我们就戴这个。”

  奔腾的怒江边,一座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的小竹楼格外醒目。它与矗立岸边的11栋6层居民楼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屋,是过去怒族群众住在深山时的老宅;高楼,则是怒族群众现在的新家。

  “看见村史馆,就会想起在山上居住的日子。”和付益说。他家生活的沙瓦村地处中缅边境,属于高寒山区。他与其他村民世代居住在木棍作柱、竹篾当墙、木板为顶的“千脚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猪和鸡。

  沙瓦村村委会有15个村民小组,343户1335人。过去该村山高坡陡,九成土地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耕种困难,刀耕火种的方式延续了近千年。

  “雨季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和付益回忆道。

  怒江大峡谷两山夹一江,村寨多在半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斩断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2019年,怒江州实现了10.02万贫困人口脱贫,沙瓦村也在其列。

  从深山老林里搬出来,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和付益感觉像做梦。他最初不想“下山”,直到扶贫工作队带他到安置点看完新房,他才动了心,“新房有厕所,不会淋雨,老伴看病离医院近。”他说。

  为了不让村民过于思念山里的老家,政府在安置点的楼房旁建起了村史馆,并按老宅比例复原,里面陈列着村民手制的竹酒杯、木碗、竹箩、犁耙锄头、存种子的罐子、怒族乐器“达比亚”等,还有他们世代难离的火塘。

  老人们隔三岔五都会到村史馆走走,看看老宅的家具陈设、生活用品、农耕器具和老照片,在火塘边坐坐、聊聊天。

  “村史馆是村民告别贫困的见证,也是存放老家气息的地方。”沙瓦村党总支书记斯春梅说,“村民搬下山,特别是老人,会想念旧居,我们就用村史馆的形式,还原老家模样,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乡愁。”

+1
【纠错】 责任编辑: 吴咏玲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重庆高校大学生有序返校
重庆高校大学生有序返校
鸟瞰珠峰
鸟瞰珠峰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壮美景色
海拔7000米以上的壮美景色
中国国家图书馆恢复开放
中国国家图书馆恢复开放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9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