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乌蒙山里的“针线情”
2020-01-11 09:27:11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贵阳1月11日电 题:乌蒙山里的“针线情”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段羡菊 刘智强 崔晓强

  隆冬时节,云贵高原的乌蒙山里,寒气逼人。

  脱贫路上的村民们用手中“一针一线”,表达着心中朴实情感。

  一件背扇——“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们心里”

  1月8日,常年云雾缭绕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驻团结村的乡干部何平正忙着督促村民整治人居环境,琢磨合作社开春后发展养牛产业,确保13户49人实现脱贫。

  贵州常见的背扇是母亲背上的襁褓与摇篮。何平家中“二宝”出生时,收到了苗族妇女王智英赠送的背扇。

  何平在驻村,妻子杨洪带着孩子住在乡政府院里的公租房内。记者赶去时,杨洪正用那件背扇包住孩子,系在背上。背扇呈长方形,上面有图案、花纹,鲜艳漂亮,使用传统苗绣手法,一针一线,透露着编织者的用心。

  记者联系上正在外地打工的王智英,她说听说何平的二胎快要出生时开始动手的,花了一个多月的业余时间。“不值钱,那就是一点心意。”性格爽朗的王智英轻描淡写道。

  在王智英眼里,何平是个好干部,常来家里串门、嘘寒问暖,“看我们白天经常不在家,他就晚上来,帮助我们商量怎样赚钱脱贫。”如今,王智英的丈夫做护林员一年收入近万元,家里养牛养鸡,地里还种了马铃薯,全家摘掉“贫困帽”,日子越来越踏实。

  “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们心里。”回想起王智英送来背扇的情景,何平仍然非常感动,“面对真诚情谊,唯有奋力工作回报。”

  四双鞋垫——“我要珍藏,要是用了不可惜了嘛”

  前不久,六盘水市水城县驻村的县文旅局干部杜昌丽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照片是四双手工缝制的鞋垫,配发文字:“再到杜兴乔家走访,冲洗得发亮的水泥地板、整齐摆放的家具,看到这些改变,心里有些小欢喜。最感动的是杜兴乔妻子甘白琴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鞋垫,收下了,一份深厚的情谊。”

  回忆起第一次到杜兴乔的家,杜昌丽还不由皱起眉头。“家里面的卫生那可真是糟糕:粘蝇板的旁边搁着饭菜、衣服被子随便堆放……”杜昌丽手把手着教他们打扫卫生,还叮嘱当上村保洁员的甘白琴:“你要干好保洁,首先家里得干净,别人才不会说闲话。”

  全村剩余40户113个贫困人口,争取2020年6月达到脱贫标准,这是杜昌丽念念不忘的帮扶工作目标。在她眼中,驻村干部不仅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收入,还要帮助他们提振精神面貌,才能形成脱贫内生动力。

  “她给我家买衣架、鞋架,我婆婆生病的时候还拎着牛奶去医院探望,这样的干部总让我心里感觉暖暖的。我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就给她缝了四双鞋垫。” 如今,甘白琴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也变得更自信。

  杜昌丽则把鞋垫珍藏了起来:“甘大姐手工缝制的鞋垫,就像是艺术品,要是用了不可惜了嘛。”

  一罐蜂蜜——“那些时刻,我的眼圈偷偷湿润了”

  前不久晚上,驻村青年女干部宋冰挨家挨户给帮扶对象粘贴脱贫明示牌,第一家便给她准备了些红豆,叮嘱她过年回家带给家人吃;第二家的乡亲给她准备了自家采的一小罐蜂蜜,说过年带给家里的老人。

  “那时,我的眼圈偷偷湿润了。”宋冰说,自己会以适当的方式回馈赠送东西的老百姓,更会以全身心的工作投入,回报乡亲们的关爱。

  2017年,宋冰研究生毕业后到乡里工作20天,便被派驻威宁县石门乡泉发村帮扶。驻村两年多,除了几次外出培训,几乎每天都在村里忙碌。“去年杀年猪的时候,有一天有三户打电话让我过去吃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把门一关,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她笑说,村民的关心时常让她感动。

  受石漠化土地、大雾等自然条件限制,泉发村常年很多植物难以生长,只能种玉米、土豆,“穷根”难除。宋冰组织村民种过核桃,失败后她愧疚不安。后来,她请来农业专家、开展试种后确证,草乌非常适合种植,近两年,泉发村草乌产业从无到有,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每天,宋冰都会用村委会的喇叭宣传政策、引导村民。“要是哪天村里的喇叭没有响,很多村民就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没有在村里。”她告诉记者,自己能体会到村民对她的“依赖”,更能感受到村民对自己的“疼爱”。

+1
【纠错】 责任编辑: 詹婧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豫园亮灯 喜迎新春
豫园亮灯 喜迎新春
贺兰山冰瀑
贺兰山冰瀑
世界冰雕能手尽展酷寒之美
世界冰雕能手尽展酷寒之美
新西兰北岛突发森林大火
新西兰北岛突发森林大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4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