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云南建筑大观:纪念馆中正气长存

2019年12月14日 08:58:30 | 来源:新华网
体彩广告

云南建筑蔚然大观

类型众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风情

独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纪念馆

以壮美的姿态歌颂胜利

这是一个洞察历史的平台

珍贵的历史物品

清晰的建馆主题

散发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一起看看云南的纪念馆吧!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始建于1907年,1909年重新开学,1935年停办,共办学22期。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培养中外学员9400余人。从这里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等为代表的三百余名中外将帅。讲武堂师生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朱德在其《辛亥回忆》一书中把云南陆军讲武堂称为“革命熔炉”,陆军讲武堂在国内外具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百年军校,将帅摇篮”。

  现存云南陆军讲武堂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的走马转角楼,主体建筑采用传统民居的“人”字形梁架结构,屋顶覆盖灰瓦,高度错落有致。门窗风格及装饰变化丰富,或圆润或尖峭,既有平面,又有凸面,既有线条变化,又有几何图案的建筑艺术语言,造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墙体姜黄色的主色调呈现出浓浓的法式建筑风格,既有法式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子,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相互对称的特点。云南陆军讲武堂建筑特点鲜明、庄重威武,是我国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典范。云南陆军讲武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区位优势,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

  “驼峰航线”是1942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开辟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在3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驼峰航线”一共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战略物资,但也付出了609架飞机坠毁和失踪,1500多名飞行员牺牲、失踪的巨大代价。在滇西全线抗日大反攻作战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主战场之一,其境内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也是驼峰航线必经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先后有40多架“驼峰航线”飞机坠毁在怒江境内,迄今已经发现了27架坠机的残骸。

  1943年3月11日,一架中国航空公司C-53型第53号运输机满载物资随同另外3架运输机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返回印度,在飞越怒江州泸水县片马地区上空时,受气候恶劣和低气压影响,第53号运输机坠入海拔3325米的片马地区高黎贡山原始森林中,机上3名机组人员全部失踪。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英雄,于是建设了驼峰航线纪念馆,馆中展品主要是近年来向海内外征集的62幅大幅珍贵文物图片、文字史料和C-53型第53号“驼峰”坠机遗骸。

  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又在盟军配合下,围攻腾冲城,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经过43天的浴血奋战,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

  纪念馆馆舍建筑采取框架结构,成“V”字形,寓为胜利之意,主展区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办法,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凸显了陈展效果和感染力。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二战兵人展、日军滇西细菌战罪行展、阙汉骞将军遗物展10个部分,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藏实物10万多件,展出实物22000件,图片1700张。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是纪念馆的主要附属工程,建于纪念馆西侧,全长133米,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

  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

  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位于丽江市大研古城,是红军长征过丽江的重要纪念地。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在丽江古城设立抢渡金沙江天堑的指挥部,成功指挥18000余名红军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北上抗日,为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国民党追剿部队的追击,在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的率领下,部队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穿插于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势不可挡,最终从丽江石鼓一带渡过金沙江,实现了北上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战略目标。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丽江的过程中,得到丽江古城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红军在此散播下革命的火种,深刻地影响了丽江乃至整个滇西北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

  金沙石鼓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

  金沙石鼓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位于丽江市石鼓镇,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它的出名不仅仅因为它位于长江第一湾上,而是它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在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1936年4月25日,从鹤庆兵分两路,由贺龙、任粥时率领的二军团右路军,经丽江县城抵达石鼓。26日,由萧克、王震率领的六军团左路军取捷径从丽江九河直达石鼓。红二方面军一万八千人,分别从石鼓到巨甸一百二十华里的木瓜寨、术取独、格子、士可、余化达等五个主要渡口昼夜不停,神速抢渡。28日,六军团十六师最后在巨甸渡江完毕,全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天险。经过4天3夜的奋战,仅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28名船工,在石鼓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个主要渡口,神速渡过约1.8万人,将追敌远远甩在江对岸。红军过金沙江之后,红二和红六军团进入藏区,翻越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在甘孜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充分表现出红军高超的指挥才能。

  为了纪念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壮举,1977年8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石鼓镇街尾临江坡头,建立了红军渡口纪念碑。碑顶置陶质红五星,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围嵌精磨大理石。背面碑文327字,恭楷记述贺龙等率领的红军长征经过丽江,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史。从江岸冲江河铁索桥前拾级而上,有151级台阶,碑基座东、西方各有八级石阶可达其上。凭栏远望,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纪念馆占地面积2277.4平方米,于1999年又增建“金江水暖”青铜雕塑。2009年,新建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标识门、文物陈列室、长廊、红军亭等。

  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会址)

  扎西会议会址原为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建筑主体为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红军总部设在江西会馆大殿内,与大殿和厢房呈直角的左侧两层楼房的二楼即为“扎西会议”的会议室。湖广会馆位于江西会馆的右下方200米处,也是传统的四合院结构,有大殿、左右厢房和戏楼组成。

  扎西会议陈列馆倚山而建,气势恢弘,可鸟瞰扎西全景,有上下两层四个展室,展厅面积2590平方米。陈列展线长180米,共展出各种图片170多幅,红军遗物70多件,较全面地反映和介绍了红军长征集结扎西、扎西会议、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和云南游击支队的革命斗争历史与活动情况。

  罗炳辉将军纪念馆

  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位于昭通市彝良县城西侧将军山上。1991年建成,馆舍共3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馆藏有罗炳辉将军生前事迹介绍、资料及图片展览。展室分为四个主题:矢志从戎争自由,赴汤蹈火建奇功,千里江淮扫敌顽,血洒疆场炳青史。有文字资料126幅和图片资料205幅,汇录罗炳辉将军生平事迹的书籍,革命文物33件,罗炳辉铜像一尊。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务。全面抗日战争初期,罗炳辉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他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在兰陵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

  周保中将军纪念馆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湾桥镇上,1954年失火被毁。1994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周保中故居,1998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2002年,为纪念周保中将军诞辰100周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又对周保中故居周围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和环境绿化和陈列室扩展等工作,并请中央书记处原书记、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宋任穷为周保中塑像题名。2012年,为纪念周保中将军诞辰110周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再次对周保中故居进行提升改造,周保中故居正式更名为周保中将军纪念馆。

  周保中出生于云南省大理一个白族家庭,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15岁入伍,25岁就成为少将副师长,在东北艰苦卓绝抗战14年,身经百战,文武兼备,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他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第二路军总指挥,和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等抗日将领一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达14年。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一位在中国抗战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传奇经历的革命者。在长达十几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与日本侵略者刀兵相见的岁月,周保中和抗联将士们经受了无数的艰苦磨难,打了难以计数的恶仗。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医院病逝,终年62岁。

  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

  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并由卢汉撰写了“抗战胜利堂碑记”。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改“抗战胜利堂”为“人民胜利堂”。2008年“ 人民胜利堂”更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

  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

  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位于昆明市禄劝县皎平渡镇。皎平渡是金沙江渡口之一,是云南与四川的重要交通要道。1935年5月,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领下,中央纵队、一军团、三军团和五军团共3万余红军在当地36名船工的帮助下,一边阻击追敌,一边用6只木船,历经9天9夜,抢渡金沙江北上,从此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皎平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边的11个山洞是红军渡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皎平渡大桥下向西行约二三百米,一眼就能看到这些顺山势而建的山洞,每个山洞高能容一人低头直行,宽可容两人,所有山洞均口小里大,有的山洞呈洞中洞格局。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雄伟醒目,碑顶是高举船浆的红军战士铜像,馆内陈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展览》,抢渡皎平渡时的相关资料和红军用过的物品及200余张图片等。

  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位于昆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1935年4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委纵队和一、三、五军团于4月28日由马龙进入寻甸。4月29日,周恩来在总部向陈赓团长和宋任穷政委传达了抢渡金沙江的决定,并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3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家祥等中央领导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并对强渡金沙江作具体部署。1936年4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同志率领红二、六军团再次长征进入寻甸县,并于4月9日进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战”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连克十座县城,5月1日红军离开柯渡坝子。之后红军大部从晈平渡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1977年10月在丹桂村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包括中央红军总部长征驻地旧址、总参谋部作战室、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朱德等同志长征路居丹桂村的休息室及其他烈士遗物。就是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对抢渡金沙江作出了具体研究和部署。修缮后的纪念馆征收回“中央书记处驻地旧址”。展馆内运用多媒体声光手段,以影片、视频等方式真实再现当年红军长征史事,并将当年红军使用过的马灯、草鞋等实物陈列布展。

步入纪念馆

传来胜利的号角声

跟随英雄们的足迹

去诵读那辉煌的故事

去感受那伟大的革命精神

【纠错】 [责任编辑: 陈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024138629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