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31日电 题:重建新家迎新年——四川长宁地震灾区回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杨迪
半个多月前,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葡萄井村八社的70岁残疾老人秦正涛告别了帐篷,搬进了重建完毕的新家——一座在原址重建的全木结构平房。
“终于不用担心挨冻受冷过年了。”老人对记者说,回想起半年多前地震时老房子几乎每一面墙都被拉裂了,他仍然心有余悸。好在新家很暖和,也比之前的老房子住着更安心。
在秦正涛家外不远处的路边上,挂着一幅标语:“抓紧时间早建房,腾出手来好挣钱。”这正是当前四川“6·17”长宁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时不我待忙重建”的真实写照。
自2019年9月灾后重建全面推开,宜宾市162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115个、完工36个;灾区已成立357个自建委员会,需维修或重建的3.89万户居民住房已开工3.39万户、完工2.76万户,不少原址重建户有望在春季前入住新家;因灾受损的117所学校、14所医院已全面完成维修加固,涉及重建的部分正有序推进。
双河镇合龙村二社村民尹绍兵的新家9月动工,11月完工,又花了一个多月装修,很快就能乔迁入住了。不过,尹绍兵不打算大摆筵席,只放鞭炮庆祝。他告诉记者,这是村里和自建委倡导的新风气,他觉得挺好,替大伙儿省钱、省事、省时。
相比之下,作为长宁县十里桃花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尹绍兵更操心产业的发展。站在新家二楼的大窗户前,尹绍兵指着不远处约500亩的连片土地,说起来年的规划就滔滔不绝:“春节前先把鱼塘里的鱼打来卖了,差不多能有3万多元收入;春节后,正月里就开始补种蔬菜,卖菜‘短平快’,效益还不错;桃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到了10月份,又能收瓜蒌了……”
从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家专业合作社是2017年尹绍兵从广东返乡后创办的,第一年主要在投入,第二年靠卖蔬菜就已实现了盈利,本来2019年有望大发展,却遇上地震反而损失了不少。现在,随着社员们的住房陆续完成重建,尹绍兵又准备“大展拳脚”了。
记者从四川省宜宾市重建办了解到,长宁地震灾后重建充分借鉴了“4·20”芦山地震、“8·8”九寨沟地震重建的政策和做法,制定出台了“1+5”核心保障政策,发布了资金管理、物资保障、质量安全、作风纪律要求等30个配套执行文件,明确了“一年基本完成、两年全面完成”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让灾区人民早日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早日恢复发展好致富产业、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在双河镇有名的“凉糕一条街”上,56岁的村民刘昌金望着对面的楼房维修改造,内心盘算着自家小店未来的发展。作为地震中首个通过航空转运治疗的重伤员,刘昌金在成都接受了70天治疗,于8月底回到了双河镇葡萄井村,继续卖起凉糕。
目前,刘昌金恢复得不错,已能正常行走。这场劫后余生,和他家门前始建于宋代的葡萄井井水失而复得如出一辙,也让刘昌金对未来心生期许。
“店铺要改造升级,传统技艺还要继续传承,我还准备尝试引入现代化设备来生产凉糕。”刘昌金告诉记者,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双河镇已被确定为“凉糕小镇”,目前葡萄井已完成文物修缮,“凉糕一条街”正开展统一打造,流传了千年的葡萄井凉糕今后或许会有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