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贵州“一减一增”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
2019-06-20 15:54:0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一减一增”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

  新华社贵阳6月20日电 题:贵州“一减一增”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

  新华社记者骆飞

  六月的贵州乌蒙山区,天高云淡,惠风和畅。站在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新水村的山头,阵阵凉风拂面。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猕猴桃基地里,钢丝藤架上泛起“绿浪”。

  中午时分,尽管烈日当头,但在基地里务工的黄厚发顾不上休息,不停地剪枝除草。经他修整过的猕猴桃藤架下,如鸡蛋大小的果子坠挂其间,长势喜人。

  “这片地以前都是种玉米,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吃。这两年流转给公司栽种猕猴桃,既有流转费,还有务工收入,比起过去增收不少。”劳作间隙,黄厚发谈起两年来生产生活变化。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黄厚发一家的土地并不少,但大都是些破碎贫瘠的坡耕地,加上缺资金和技术,过去全家约20亩土地一年种植玉米的收入才1万元左右。

  黄厚发家的贫困是不少贵州山区百姓面临的共性问题,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传统产业结构单一,使他们始终难以摆脱贫困。

  脱贫致富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正是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为加快全省脱贫步伐,贵州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号召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对传统低效经济作物做“减法”,让新兴高效农业产业提“增量”,在“一减一增”过程中,不断推动产业扶贫迈上新台阶。

  现在,黄厚发深刻地感受着生产生活的变革。“全家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猕猴桃,一年流转费就有9000元。加上在基地里务工,自己每年务工收入有1.2万元,比起过去,现在是旱涝保收。”黄厚发算了笔增收账。

  政策也给林泉镇海子社区的村民李成勇带来了致富机遇。“自己联合几个人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猕猴桃。以往这些地种玉米,每亩产值才六七百元,而猕猴桃每亩产值上万元。”李成勇说,自己在新的产业中也学习到新技术,家门口的致富门路越走越宽广。

  林泉镇人大主席张浪介绍,按照省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镇里一方面加快调减低效经济作物,帮助百姓“换穷业”;另一方面,加快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现在,全镇包括猕猴桃、花卉、辣椒等多个万亩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有的逐渐成为助推全镇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张浪说,过去“一根玉米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正在被改变,呈现出多元的新气象。

  在增减之间激活传统产业,让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祠堂边村村支书李隆权感受到发展的希望。“全村从去年以来栽种了2000多亩茶叶,大幅减少了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现在,从村民房前屋后到荒山荒坡遍布茶园。”他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村里海拔高,调整产业结构正好把不利于矮秆作物生长的山区高寒“劣势”转化为培育新兴产业的优势。

  放眼全省,类似于林泉镇、骔岭镇等通过“一增一减”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的场景不胜枚举。数据显示,仅2018年,贵州省就调减玉米等低效经济作物785.19万亩,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666.7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

  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据初步测算,与传统籽粒玉米相比,全省666.7万亩替代作物种植,每亩平均新增纯收益3079元,涉及参与产业发展的788万人,户均实现增收10062元。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生态中国·海岱齐鲁钟神秀
生态中国·海岱齐鲁钟神秀
希腊克里特岛干尼亚风光
希腊克里特岛干尼亚风光
陕西洛南:周湾苍鹭千姿百态
陕西洛南:周湾苍鹭千姿百态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护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护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64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