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从“相见恨晚”到“相互打气”——台湾版协理事长林洋慈眼中的两岸出版交流30年
2018-11-30 16:32:4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台北11月30日电(记者吴济海、郭圻)73岁的林洋慈从事图书出版业已达50年,是台湾少有的“老出版人”,他参与见证了两岸出版事业30年的交流历程。林洋慈说,两岸出版业同仁从相见恨晚、相知相惜,到现在相互依存、相互打气,深信未来两岸交流的前景仍是广阔而美好的。

  194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的林洋慈,北上台北念大学期间,在学校的出版社半工半读,从此步入出版这一行,并“从一而终”。1971年,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比版协成立时间还早2年。”他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笑着说。

  林洋慈说的版协,即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是台湾出版业成立时间最久、会员最多的协会。林洋慈在台湾版协1973年成立时即成为会员,2016年他当选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目前,该协会会员单位约200家。

  隔绝几十年后,两岸文化交流终于在1988年开启,林洋慈很快投身其中。“30年来,两岸出版业不但在版权贸易及图书交易方面稳步发展,在合作出版、编辑、发行、流通等方面也都有广泛交流。”林洋慈说,两岸同文同种,血缘相亲、文缘相近,在沟通上没有障碍,在互动上自然热络。

  担任台湾版协理事长2年多来,林洋慈大力推动两岸交流,台湾版协参与或共同主办了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第18届大陆书展暨书籍设计展、第13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第13届金门书展─台澎金马巡回展等文化交流盛事,足迹遍布大陆各地。台湾版协还积极寻求与大陆各省市出版集团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项目,为协会会员与大陆业者合作建立了良好平台,取得较好成效。

  “我自己经营的出版社,通过这些平台授权或引进的出版品就超过了600种。所有会员加起来,数字不得了。”林洋慈说。

  回首30年的交流经验,林洋慈总结说,两岸出版业同仁刚开始见面谈话之后,总感觉“相见恨晚”;接下来因友好合作而“相知相惜”;但最近这几年因出版业面临转型且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早已相互依存的两岸同业,必然经常“相互打气”,共商合作对策以突破当前困境。

  谈及台湾的出版业经营困境,林洋慈说:“台湾市场小,做出版很辛苦,这几年更是这样。”台湾的出版与书店相关产业面临剧烈转型。他介绍,台湾近五年的书籍出版量虽都维持在4万种上下,但是出版产值持续降低,书籍的平均消费总额也连年下滑。

  他认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民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年轻世代大多经由电脑及手机获取资讯,看纸质书的人少了,实体书店经营受到冲击。以前台北重庆南路有一两百家书店,现在就剩十几家了。“在台湾,畅销书能卖两三千本,就不错了。”他说。

  书店的经营惨淡至此,与书店唇齿相依的出版发行业当然好不到哪里去。林洋慈认为,不止两岸,这一情况举世皆然。

  不过林洋慈认为,这些年来大陆推动农村书屋、社区书屋等建设,民众比以前更重视读书,所以图书有销售空间,大陆出版业同行也因此有更大空间。

  30年来多次前往大陆交流,林洋慈见证了大陆出版业的进步。“交流初期,坦白讲,我们发现大陆的图书品质不是很理想。但现在,大陆图书的印刷、装帧、校对等,都做得很漂亮了。”他说。

  大陆社会的整体进步更让他印象颇深。“刚去时,北京街上计程车都很少,我坐过三轮车。后来慢慢有面包车,然后是出租车。现在不少家庭甚至有好几部车。大陆各地进步很快。”他说。

  谈及未来,林洋慈说,他会继续在出版业干下去。“这么多年来,我做出版,主要靠理想。”他说,每出一本书,都希望是“优生儿”,希望有益读者,我们要校对好、减少错误。

  展望两岸出版业发展,林洋慈认为,尽管进入数码时代,两岸的出版发行都面临产业的变革及竞争,但大家同舟共济,共谋转型升级之道,积极寻求新商机、开发新市场。“我对两岸出版交流合作,充满信心。”

+1
【纠错】 责任编辑: 董一秀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婺源古村 冬日山居“枫”景如画
婺源古村 冬日山居“枫”景如画
河北安平:“红色丝带”飘进校园
河北安平:“红色丝带”飘进校园
鹤舞草海美如画
鹤舞草海美如画
寂静世界舞出爱
寂静世界舞出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379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