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新华社记者驻村挂职日记之三:贫困户的“脱贫饭”
2018-06-12 11:37:0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昌6月12日电 题:贫困户的“脱贫饭”

  新华社记者范帆

  2018年5月15日 天气晴 星期二

  今天午饭前,郑兵书记告诉我,今天到李桂庭家里吃午饭。

  李桂庭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因为儿子患上了鼻癌,家里的积蓄都用于治疗费用,生活一度难以为继,他们家也因此被评为了贫困户。但是这位在村里出了名的能吃苦的汉子,被评为贫困户以后不等不靠,靠着自己养的一匹马,经常到山里去帮人驮运货物,再加上打些零工,生活逐渐走出了困境,再加上扶贫干部时常到家里来走访帮扶,他创造美好生活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尽管已经脱了贫,但是去他家吃饭,不会给他们添麻烦吗?我的心里犯起了嘀咕。

  郑兵一眼就看出了我的顾虑,他笑着告诉我,这是贫困户的“脱贫饭”,是让我们一起去庆贺的,我们要是不去,贫困户会觉着我们看不起他们。

  原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驻村工作组的成员在来到村里的第一天,就决定不做“走读式”的帮扶干部,他们把被褥和行李带到了村部,和村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到产业发展和政策帮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帮扶干部都全天候“在线”,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村民们和帮扶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山里人秉性淳朴,也懂得感恩,许多贫困户脱贫“摘帽”后,为了感谢帮扶干部的用心付出,纷纷主动邀请他们上门吃上一顿“脱贫饭”。

  驻村工作组成员郭发龙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觉得不好意思,但是经不住脱贫户三番五次的盛情邀请,“农村就是这样的,人家请你吃饭,你一再推脱不去,人家心里会有意见的。”

  于是,每逢村民邀驻村干部去家里吃个便饭,驻村干部就自己也买点菜带到贫困户的家里,避免让贫困户破费。

  在去吃饭的路上,郑书记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吃‘派饭’吗?”

  我摇了摇头。

  然后郑兵便给我补了一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干部下乡没有食堂吃饭,便只能在村民家里吃,一天一户轮着来,饭后要留下伙食费。端起碗,边吃边聊,可以密切干群关系,让干部更加了解基层的情况。吃“派饭”,曾是那时干群关系密切的一个象征。

  “已经有好多户贫困户邀请我们了,没想到来驻村帮扶,我们又吃上了‘派饭’。”虽然只是一顿便饭,但却让郑兵非常感慨,他回忆起刚到村里开展帮扶工作时,贫困户对他们并不十分热情,担心他们是来走过场。

  因此,郑兵能感受到,这一顿饭意味着帮扶干部们的付出得到了贫困户的认可。过去的“派饭”是交伙食费,现在的“派饭”是干部买菜上门,尽管形式不同,但干群之间的融洽却是相同的。

  来到李桂庭的家中,宽敞明亮的厅堂里摆着一张四方桌,摆放着几盘炒野菜和小竹笋,“脱贫饭”开始了。

  “郑书记,我们能摘下这个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能越过越好,这可少不了你们的功劳!”

  “这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看到你们脱了贫,我们比自己赚了钱还高兴呢!”

  “脱贫饭”的欢笑声中,老李的话匣子打开了,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也说出来了。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宙超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第五次包揽世界杯金牌 跳水“梦之队”“无敌不寂寞”
第五次包揽世界杯金牌 跳水“梦之队”“无敌不寂寞”
“百马”老人的跑步人生
“百马”老人的跑步人生
夏日荷韵
夏日荷韵
萌娃“奔跑”迎接人生第一场马拉松
萌娃“奔跑”迎接人生第一场马拉松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6112297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