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访问联系人”“访问通话记录”……
手机APP 正在偷窥你的隐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调查发现 超八成网友虽“无奈”但不得不使用
制图杨仕成
Facebook的5000万用户信息遭泄露,全网爆发“删除脸书”运动。这或许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地方,我们的隐私正在“裸奔”。
不愿公开的信息,这是对“隐私”一词的解释。日前,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某论坛上说了一段引发争议的话:“如果他们(指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样做的。”
某外卖APP首次打开要求手机定位权限。
愿意用隐私换便捷?对于这样的观点,网友的态度如何?3月3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微博上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一个调查
APP上留电话和地址
超八成网友担心隐私泄露
《网民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说的是你吗?》,3月30日,微博小调查以时下最流行的外卖APP为例,对网友在便利和隐私之间如何取舍进行了解。
不用做饭、节省时间,外卖逐渐成为不少人“解决温饱”的一个选择。此前,有调查称,超六成人每周至少叫2次外卖。
公司和家,是不少人在外卖APP上最常用的两个地址,而要接收外卖,电话号码也是必不可少。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多少人意识到要保护隐私?
在参与调查的89人中,大家对于真实姓名和家庭/公司地址,似乎并不太在意。55.95%的人会填真实信息,占比超过了填外号的人。而在是留大概位置还是精确到门牌号这一问题上,两个选项几乎各占一半。
对于使用这些APP是否担心泄露隐私,84.09%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只有少数“心大”的受访者称,没有考虑过泄露隐私一事或是认为应该不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在对隐私表示担心的受访者中,90.54%的人坦言,还是不得不使用这些APP,不到一成的人直接拒绝使用。
一次实测
未经同意自动开启权限
某视频APP竟要访问联系人
一款APP究竟如何获取你的隐私?4月1日,记者下载了几款比较热门的APP进行了测试。
记者首先下载了一款外卖APP。在初次打开APP时,页面上弹出一个“权限请求”,请求定位手机权限。选择“禁止”后,页面提示可能会出现功能异常,并再次询问“设为允许”还是“保持禁止”。在继续选择“禁止”后,该APP可正常打开。
随后,在后台权限管理中,虽然“定位手机”设为禁止,但“访问联系人”“访问通话记录”以及“访问短信/彩信”等涉及隐私安全的选项也被开启,而记者此前并未授权。
像这样未提示就直接开启一些隐私安全权限的APP还不少,包括下载次数达2.6亿次的某地图APP、下载次数达4.5亿的某视频APP。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这款视频APP除了“使用摄像头”“录音”等授权,还自动开启了“访问联系人”“访问日程”等权限。
温馨提示不“温馨”
不开启相关权限不让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软件,用户不得不开启相关权限。
下载安装另一款外卖APP,同样弹出定位手机权限的请求,记者这一次也选择了“禁止”,然而,此后页面一直显示“地址出错了”,手动在搜索栏搜索商家和商品名称,其结果都显示“附近没有搜索结果”。
随后,记者在后台权限管理将“手机定位”设置为“允许”,再次打开这款APP,搜索就出现了相关结果,并可正常下单。
另一款搜索APP,下载安装后,首次打开时会直接弹出一个温馨提示称:“未来给你提供天气和本地生活服务,我们会申请读取你的设备状态和设备号等。当你使用语音搜索或拍照、AR、扫一扫等识别服务时,我们会申请使用你的麦克风和相机、相册等信息。在你使用找好友功能时,同时在你登录时,我们会申请访问你的短信信息以快捷地填写验证码。”虽为“温馨”提示,可选项只有“不同意”和“同意并继续”,如果选择“不同意”,该APP不能打开。
而仔细阅读该APP中“不得不”授权的权限,不少人多少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些功能,我并非都需要,为何都要一一开启,而不是我需要什么功能,再相应的开启相关权限?
一份报告
APP获取个人隐私现象
正呈现逐步增高趋势
在智能手机时代,谁的手机里没十几二十个APP(应用)?社交、视频、导航、外卖、图片美化……一些热门APP,下载人数上亿。
你手机里的这些APP真的安全吗?今年1月17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或许会让你感觉自己正在被“偷窥”。
报告里说,2017年下半年,Android手机APP中有98.5%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这相较于上半年增长2%。而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的iOS应用在2017年下半年比例有所上升,达到81.9%,较上半年提高了12.6%。
虽然绝大多数软件获取用户隐私是出于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目的,比如图片美化APP,必须要访问你的相机或者图片库,导航APP得先知道你的定位,但报告也指出,有9%的Android应用在2017年下半年存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现象。
网友声音
网友“森林的墓地”:事实上,你所感受到的方便舒适、适合你自己的软件推送和个性化设置,都已经是把个人隐私换来了效率。
网友“F__young”:我并不先给提供个人隐私,很多时候是不得不。
空空Alber:不是愿意,是不懂,因为泄露隐私已经普遍,所以自我保护意识下降了。很多人“隐私换便利”不是自愿,而是无意识的,就像很多人注册新账号都不会看完完整的网络协议,而很多协议,根本看不懂。
记者 吴冰清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