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透露700年前上海河道变迁史
2017-07-27 08:09:15 来源: 上观新闻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上海先民设计的水利杰作

  这座水闸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场馆墙壁上十二组动画投影会向你一一揭开答案。这一系列线描图形象描绘了元代先民们建造水闸的景象,犹如翻开了一本线装书,书中的绣像小人一个个都活动了起来。打地钉、挖底槽、铺石板、嵌铁锭、立闸门柱、砖墙外对垒荒石......重现了宋代《营造法式》中兴建水闸的重要工序,动画还辅以劳作的声效,使复杂的建造流程栩栩如生。

  除了展现遗址,你也可以在展馆中看到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虽然多是些极其平常的坛坛罐罐,但也可窥探到元代上海先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在闸门底部就发现了当年使用的铁钩、铁钉,另外还有三只釉陶瓶。这种瓶子俗称“韩瓶”,虽是元代形制,但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用此类瓶子装酒水犒赏将士,而因此得名。

  又比如,一枚青釉八思巴文碗底。八思巴文是元代至元年间国师八思巴奉诏创制的一种蒙古新文字,并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全国,称为“蒙古新字”或“蒙古字”,而因是八思巴创制,所以也俗称“八思巴文”。自此,元代官方文书包括旨书、牌符、官印、书籍出版等均用此字。元亡后,这一文字才退出使用。而同样,遗址中部分木桩上也留有墨书文字和八思巴文戳印,反应了当时严格的管理制度。

  青釉八思巴文碗底

  浩瀚的历史典籍中,是否有关于这座水闸的记载呢?学者们找到了答案。据文献记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建石闸赵浦闸,其地理位置正与志丹苑水闸遗址相同。因此志丹苑水闸就是元泰定二年由任仁发主持建造的赵浦闸。

  任仁发,这可是一位在上海史籍中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上海青龙镇人,是元朝著名水利专家和画家,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主要从事水利兴修,曾先后主持过吴淞江、通惠河、会通河、黄河、练湖和海堤等工程。而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正是任仁发于1324年在吴淞江上建造的6座水闸中的1座。任仁发的水利学专著《水利集》中,对建造水闸技术和用材的相关记载也与志丹苑水闸基本相同。建造赵浦闸等水闸的目的,《水利集》中也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吴淞江流域江湖泛涨,海潮带沙入港,易于堙塞,建闸以通泄江水,节泄水势,疏浚吴淞江。

  三个谜团仍有待破解

  志丹苑遗址创造了上海考古的两个第一:上海城区第一个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上海考古史上投资规模第一的发掘项目。同时它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它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

  它是宋代《营造法式》总结之后的官式工程在长江三角洲特殊地貌环境下水利工程又有较大发展的实例,对研究宋元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以及吴淞江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是上海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元至正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进而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城镇文化的快速发展,志丹苑水闸遗址正是元代上海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是,志丹苑水闸也为我们带来了三个悬而未解的谜团。

  谜团之一,就是水道的改变。此处元代水闸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让河道中的淤泥沉淀,净化水质。这里的“河道”,其实就是苏州河前身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但是今天的这段河道已经移到了1公里开外。也就是说,河道在800年之间发生了移位。原因尚不清楚。

  谜团之二,据考证,这处元代水闸是任仁发设计的,而古书记载,任仁发在上海共设计建造了10处水闸,另外9处水闸今在何处,尚不明了。

  谜团之三,上海是个水系发达的城市,由支流到干流,再到海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航运体系。此处元代水闸与航海到底是何种关系,也有待破解。

   上一页 1 2 3  

+1
【纠错】 责任编辑: 冯丽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即将向公众开放
    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即将向公众开放
    黄河壶口瀑布迎来伏汛
    黄河壶口瀑布迎来伏汛
    龙滩水电站开闸泄洪
    龙滩水电站开闸泄洪
    “科学”号探秘南海
    “科学”号探秘南海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2136475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