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透露700年前上海河道变迁史
2017-07-27 08:09:15 来源: 上观新闻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逛逛“小众”博物馆|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透露700年前上海河道变迁史

  普陀区延长西路上的志丹苑工地,2001年打桩打出了“宝贝”——两块光洁平整、厚约25厘米的青石板,被一块元宝状的铁榫严密合缝“咬”在一起,从地下“强拔”出来时还连着衬石木板与粗大横梁。

  上海市文管委考古部的初步判断是,地下有一处罕见的水工建筑古址。经过多次发掘整理,这处遗址终于重见天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

  这一发现轰动学界,并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国家级文保点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很难想象,这样的市区地带能藏着这样一处古代遗址。博物馆后方紧贴居民楼,附近就是车来车往的光新路桥。阳光下仰望博物馆,两片“人”字形的玻璃顶在钢结构巨型立柱的支撑下,就像正通过水闸、奔流直下的江河水。

  为保证吴淞江通畅而建

  关于这座元代水闸,我们或许可以从距此一公里多远的苏州河说起。苏州河,是吴淞江流入上海后的俗称,因可溯流到达苏州,故被19世纪中叶初到上海的外国移民称为“苏州河”,并渐渐广为传用。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经吴江、吴县、昆山、青龙镇东流入海,是上海明代以前最主要的河道。

  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多,江南成为元大都等地赖以生存的粮仓。但太湖因其独特的碟形洼地地貌,容易导致潮水倒灌,泥沙沉积。吴淞江作为太湖东出泄海的最重要干道,从唐宋年间开始,河道逐渐收窄。

  据文献记载,吴淞江唐代宽约20里,而至元代江面仅宽1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于是,元朝政府把治理吴淞江作为江南地区水利的首要任务,在吴淞江流域建造了许多水闸。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处元代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底石组成。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型,东西长42米、进水口宽32米、出水口宽33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闸内。为了建造水闸,工程使用了大量的原木筑建基础。而这些原木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长约4米,估算这项工程使用了大约3000根原木。

  水闸遗址博物馆内完整水闸模型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挡沙、泄水冲沙、拒咸保淡,以助吴淞江的防淤和疏浚。遗址位于明代之前的吴淞江下游故道范围。当吴淞江涨潮时,水闸会关上闸门蓄水,使泥沙沉积在闸门外。当退潮时,闸门打开,利用水闸内外的水流落差,将沉积在闸门外的泥沙冲走。由此水闸的建造,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及航运事业的发展。

   1 2 3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冯丽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即将向公众开放
    南昌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即将向公众开放
    黄河壶口瀑布迎来伏汛
    黄河壶口瀑布迎来伏汛
    龙滩水电站开闸泄洪
    龙滩水电站开闸泄洪
    “科学”号探秘南海
    “科学”号探秘南海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312136475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