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宁夏:非遗技艺“编织”脱贫梦想
2017-06-10 17:14:14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银川6月10日电 题:宁夏:非遗技艺“编织”脱贫梦想

  于瑶 杨泽

  “首先,把这两根红绳的两端对齐捏住,然后把其中一根红绳由内向外绕过大拇指,成一个圈。绕过来的这一段要压在这两个红绳的下面……”10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巾帼扶贫车间里,刘亚明正在手把手地向当地妇女传授金刚结的编织方法。

  今年61岁的刘亚明2014年被确定为宁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结技艺传承人。“2011年,我和老伴退休后原本想着种粮种菜,过隐居生活。但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2013年永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找到我,希望能把编结这项技艺传下去。”刘亚明说。

  原隆村是一个新建的移民村,全村1900多名妇女缺技术、就业难等问题突出。对此,银川市探索“精准扶贫、技能就业”的非遗帮扶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原隆村开设软陶饰品制作、西北刺绣等课程,向当地妇女传经送宝。

  “移民村妇女文化水平低,我得把以往的教学术语转换成她们听得懂的语言才行。有时她们眼睛瞪得大大的,直直地盯着我,我知道她们没听懂,就换一种表达方式再讲。”刘亚明说。

  在两个多月的教学过程中,已有上百名妇女走进“课堂”,跟随刘亚明学习编结技艺。渐渐地,妇女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创意,有的学习一周就能编青蛙、鲤鱼等一些小动物,而且编得很美观。

  尽管巾帼扶贫车间刚成立不久,刘亚明却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打算把成熟的作品作为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开发,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原隆村打造成民间手工艺的‘大作坊’。”刘亚明说,“保守估计,一名妇女每天工作5到7个小时,每天收入大概为30到50元,慢慢地经济上就独立了。”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洁说,除编结培训外,巾帼扶贫车间软陶饰品制作培训了63人,刺绣培训了28人,部分作品已达到商品要求。依托“培训+订单”模式,产品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借助电商扩大销售,提高妇女们的收入。

  据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介绍,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技能就业”的非遗帮扶模式,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先行”的手工技能培训项目。目前,培训项目已扩大到贺兰砚雕刻、沙画、柳编、剪纸、刺绣、编结等,培训农村妇女近千人,让更多人掌握手工技能,传承非遗技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笑冬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雪豹“公主”一岁了
    雪豹“公主”一岁了
    火星还是月球,哪里是人类飞往星辰的下一站?
    火星还是月球,哪里是人类飞往星辰的下一站?
    上海:变电站里来了机器人“同事”
    上海:变电站里来了机器人“同事”
    中国海洋探索走向纵深
    中国海洋探索走向纵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11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