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非遗百科|通渭小曲戏:悠悠曲调话苍凉
2018-01-28 10:57:21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非遗级别】国家级

    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序号】IV-152

    【申报地区】甘肃省通渭县

    历史渊源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汉族传统小戏剧,是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通渭小曲戏是隋唐燕乐新声散佚于当地民间的一部分,兴盛于清代,它的存世对于研究隋唐燕乐、南北俗曲和明清时调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曲”音乐在通渭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几代民间老艺人的成型,同样,也正是这些老艺人丰富和发展了通渭小曲,他们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渐改造成了另一种表演形式——舞台伴奏,从此增添了当地民间文化活动新的色彩。漫漫的发展历程,使“小曲”音乐在不断汲取当地民歌营养的同时,无论在音乐旋律,节奏变化,还是速度减缓与强弱改变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渐渐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为今天的“通渭小曲”。

    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广泛流行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通渭小曲戏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目前已发展成为通渭县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之一。过去,通渭小曲戏只是在逢年过节唱一唱,现在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逢年过节、山场庙会、老人祝寿、小孩满月百岁,都可以适时地组团唱起来。一个“村村兴小曲,人人唱小曲,四季乐小曲”的局面正在当地逐步形成。

    表演特色

    通渭小曲戏是通渭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常在“庭院”、“村落”以自娱自乐为主,方言演唱。“通渭小曲”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曲调、曲牌和剧本。其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浅显易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精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并且用曲牌音乐恰当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有时“单曲”和“套曲”可以参用,起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作用,并且用的恰到好处。

    由于口传心授,没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只要“求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帮腔特征

    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委婉动听,抒情感人。

    调式调性

    通渭小曲属于我国民族七声徵调式。在七声徵调式清乐音乐体系中,主音“5”与属音、下属音之间分别构成了纯五,纯四度音程关系,加上“清角4”和“变宫7”的不稳定性,尖锐的倾向性,增强了I、VI、V级音的稳定效果,使曲调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极具民间特色。调性F。

    演唱形式

    其演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自唱自奏,自娱自乐;一种是戏曲表演,依剧角色,化妆表演,说事唱情。曲调有喜、怒、哀、乐、忧、思之分,角色有生、丑、净、旦之分。“庄庄兴小曲,社社有小曲,人人唱小曲,四季乐小曲”是通渭人对小曲戏情有独钟的真实写照。

    (资料来源:新华网、文化甘肃网、通渭县人民政府网站)

+1
【纠错】 责任编辑: Fu Peng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闹鱼灯 迎元宵
闹鱼灯 迎元宵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3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