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山挖化石,这种亲子活动听起来就显得“高大上”,比司空见惯的那些开Party、做烘焙之类,层次上一下子跃升了好几级。况且京城此前一直秋高气爽,除了科普活动还能贴近自然,家长们自然会对距离市区最近的“化石宝地”——门头沟军庄镇灰峪村趋之若鹜。
按照时下的风潮,既然不辞劳苦去挖了一趟化石,不管结果如何,过程总是要在朋友圈或者其他短视频平台晒一晒的。于是乎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子成了“网红”,然后,这种网红效应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去“打卡”。所以出现本报报道中“几百人坐着11辆大轿子车来挖”、“一到周末满山都是人挖”的壮观场面,也就不奇怪了。
大抵,家长们也都知道,挖到真正的化石几率是很低的,而且搞地质、搞古生物研究、长期野外科考也是一条相当辛苦且某种程度上要甘于寂寞的路,是不是真的要让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这一行,恐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为什么还要跟这个风呢?从众心理有一点、“你去我也得去”的心态有一点、“有说头没坏处”的随性想来也有些吧。但几百号人、其中还有不少孩子,在野外毫无保护地爬碎石头山,身旁也许还有人带着锤子凿子敲石头……平时对儿童安全那么在意的家长们,怎么忽然如此心大起来?
而且,这样没有章法、不遵循科学的乱挖一气,到底能给孩子以多少科普教育实在存疑。让他们从小就觉得搞科学就是跟风这显然不好,但如果给他们留下一个采集化石就是上山乱挖的印象,也颇误人子弟。同时,这样的胡乱“科普”下来,对真正的科学考察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家庭带走了石头、留下了垃圾,不仅没有亲近自然,反而破坏了环境,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上了充满“负能量”的一课。
那么,到底该怎么走近科学?恐怕首先要远离“网红打卡”这种人云亦云。家长不妨认真去了解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有的放矢地去进行专项学习。如果是真心喜欢研究化石的小朋友,那家长就更应该当成一件“正事”,做好学科知识积累、各项前期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科研机构还应该把科普做到位。不管出于哪种动机,既然有这么多人对“挖化石”有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带领小朋友、大朋友好好做练习,没准儿还真能培养出未来的李四光。(张丽)
-
博物馆成“祈福地” 暴露科学素养短板
本是为了让人们从艺术的角度了解佛教,了解丝路的展览却成了一些人的“祈福之地”,如此“混搭”十分荒谬。2018-10-24 09:01:41
-
科学认知是参与治霾的前提
好比治病需望闻问切,这些年,为治理雾霾,各方大力研究其成因,无形中也成了一堂“全民科普课”。2018-10-17 09:24:31
-
科学考核激励干部勇于担当
要想解决考核与用人两层皮的痼疾,就需要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2018-09-21 09:10:30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