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家庭作业,已经让许多家长苦不堪言。没想到,现在连作业都需要家长亲自批改了。不久前,江西一学校的几名家长,因未批改孩子作业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家长反驳后竟被老师移出家长群。当事老师表示,还会进行二次检查,之所以要求家长先行批改,是因为“只有批改了才有效果,批改了我们才知道孩子哪里没有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这一点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父母会对孩子的作业不闻不问,多数都会参与其中,督促学习、批评改正。但应该认识到,批改作业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家长只能协助而非代替,因此,将作业“一揽子”推给家长的做法是不妥的。早在2014年,北京市就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近日媒体盘点,除北京外,至少还有6省份将家长批改家庭作业列入“明令禁止”行为。
公众密集关注“批改作业”的背后,是作业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如陕西省出台文件要求:“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过度要求家长参与学生作业的完成与批改。”这几个不得,指向的正是几种常见的作业问题:有些学校作业布置太多,孩子要到深夜12点才能睡,教师分身乏术,照顾不过来,只能要求家长代为批改;也有的学校片面强调素质教育,忽略孩子的实际能力,出现了“数一亿粒米”“画30天月亮”“观察树叶的生长变化并写12页调查报告”之类的“奇葩作业”,实际上孩子完成不了,只能交由家长代劳。
理论上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学校教育侧重知识和技能,家庭教育注重品德和性格。似乎只要方法得当,双方就能取得平衡,但在实践上,做到这点很难。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即便倡导“快乐教育”,也很少敢于释放天性,允许孩子“自由生长”。对学校来说,在当前的教育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下,也只能选择堆积作业,强化训练。因此,减负是全社会的问题。学校方面固然要执行减负规定,但是“唯分数论”评价模式不改,学校就很难做出实际性举动,“家庭作业”还是会变成“家长作业”。这一点,短期内恐怕难有改变,长期来看,还得改革评价机制,联动多方解决。
还需要提防这样一种现象。最近,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但实际上,据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的压力不减反增了。原因就在于,许多作业转移到作业APP上了,由于“网络化”“数据化”,大大缩减了家长监督陪伴、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受到了学校欢迎,成了“教育增负”的新阵地。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强调只能布置纸质作业,只能通过“增质减量”,让教师们相对从容地批改作业,让家长们轻量化地参与其中。(扶 青)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