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禁止或限制使用塑料制品强调回收处置推广替代品 记者调查
新限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污染”
● 早在2007年,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塑料袋的整治,但10多年过去了,非环保型塑料袋仍然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 “限塑令”难落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执行难,需要相应的执法支持。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对一些违规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商家则缺乏震慑力,并且有偿使用塑料袋只是给商家增加了收入
● 推进“限塑令”实施需要强化多方主体的法律责任。从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着手,不仅要强化法律上的约束,还要增强生态伦理教育。多方发力,才能使法律条文上的宏大目标真正落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多地相继推出新版“限塑令”,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新的“限塑风”。
其实,早在2007年,我国就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塑料袋的整治,但10多年过去了,非环保型塑料袋仍然随处可见,甚至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此次新固废法明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整治范围更是扩大到了一次性塑料制品,除了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还强调了回收处置、推广替代品等。那么,新“限塑令”推行以后各地的具体实施情况究竟如何?9月8日至11日,《法治日报》记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
替代产品价格高出许多
外卖多用一次性塑料袋
9月8日一大早,在河南省某地级市一家早餐店内,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某外卖平台工作人员急匆匆冲进店里,取走了顾客的餐食。《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打包流食胡辣汤、豆浆的包装为塑料透明盒子,油条、油饼、火烧等食物则使用了白色塑料袋进行包装。在塑料碗、塑料袋上并无任何环保标志。《法治日报》记者按照袋子上提供的电话打过去,询问是否能购买环保型塑料袋时,电话那头的厂商表示:“环保型的成本高,售出价格肯定也比普通袋子要高,如果想要是可以预定的,不要环保的现在就有货。”
《法治日报》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几家提供外卖的早餐店,发现无一例外。其中一家早餐店的员工表示:“不管是否环保,反正都是打包用的,特别是沾了油的袋子,大家也不会反复使用。而且环保型的袋子价格高,老板肯定是怎么节省成本怎么来。”
中午正是烈日当头,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马路上不时有穿着橘色、蓝色工作服的外卖骑手穿过。在北京一家寿司店的门口,骑手在焦急地等待老板打包食物。与从前许多外卖店使用一次性透明塑料盒不同,这家店用的是纸质盒子打包,装订盒子的也再不是订书钉而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橡皮筋。对此,这家店的王姓老板表示,该店开业八年了,以前打包都是用塑料盒子,去年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店里就开始使用纸质打包盒了。
“这类纸质打包盒的成本相比过去翻了不止一倍,但是大家都在提倡环保,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限塑我觉得是很必要的,我们以前装封都是用订书钉,但是订书钉也是一次性的,用在书本上我觉得是物尽其用,用在外卖盒上真是有点浪费,所以也换成了可以反复使用的橡皮筋。限塑不能只靠政策推动,我觉得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人物也是可以作出大贡献的。”上述这位王姓老板补充道。
北京另一家老牌快餐店同样是使用纸质盒子、橡皮筋的搭配,店内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店从2010年起就开始用纸质盒子打包了。
不过,《法治日报》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几家小吃店、熟食店、面食店、水果店、便利店,发现这些店铺打包所用的仍是生活中常见的非环保型塑料袋、塑料盒里面还附有塑料盒、塑料叉。对此,几家店铺老板的统一回应都是“成本高”。在众多外卖食物中,《法治日报》记者发现使用外卖盒最多的就是火锅外卖,一位裴姓外卖员透露,“火锅外卖,一个菜一个盒子,汤底、小料这些加起来,点一顿火锅基本要用掉三四十个盒子,这还不包括塑料袋呢”。
《法治日报》记者问及商家现在在打包时相较以前是否更多采用环保制品,他表示送外卖拿到最多的还是塑料袋、塑料盒包装的食物、饮品,只有个别店铺会使用纸质袋子。“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大家怎么会不愿意用环保袋子呢。关键是使用环保制品多出来的价钱最后还是要顾客来出,顾客更不愿意了,同样的东西大家都愿意选价格低的。”
为了解外卖行业的塑料制品使用情况,《法治日报》记者分别在北京、河南以及山东等地的多家外卖平台上多次购买了不同店家的商品,发现每户商家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勺等。在多笔订单中,餐饮类依然是塑料制品使用较多的行业,绝大多数食品类外卖均采用“包装盒+塑料袋”的打包形式,其中,不止一户商家在点单环节规定必须将打包盒加入购物车,否则无法下单。此外,在《法治日报》购买的炸鸡外卖中,尽管使用了用纸质打包盒代替塑料打包盒,但依然使用塑料袋进行外包,且店家随单赠送了4个一次性塑料手套,塑料制品依然是其打包过程中的必需品。
农贸市场非环保袋味重
超市生鲜袋子利用率高
9月9日,在河南省某地级市一家农贸市场的生鲜区,一家贩卖鲜鱼的店铺,店老板一边为顾客介绍不同品类的鱼,一边熟练地为结账了的顾客打包,那是一个约30厘米长20厘米高的黑色塑料袋,袋子上没有任何文字、数字,装进去的鱼约10斤重。据老板介绍,开店以来一直都是用这种袋子打包,关键是能承重,别的都不重要。
在离这家鱼店约5米远的一家售卖鸡肉的店内,《法治日报》记者看到了同样的袋子,黑色塑料袋的旁边还挂了一串规格相同的红袋子。《法治日报》记者在该店内购买了一公斤鸡脯肉,打包时,店主拿出了相比黑色袋子、红色袋子小一号的白色塑料袋,袋子上依旧没有任何标识。凑近一闻,有一股未消尽的化工原料味道扑来,颇为刺鼻。当《法治日报》记者质疑袋子安全性的时候,店老板称袋子是刚拿回来的,散散味道就好了。“买回去的肉大家都会清洗的,也不会直接就吃了。高温蒸、煮、炒都是能杀毒杀菌的,尽管放心好了。”鸡肉店老板说。
在农贸市场的各类肉店、生鲜店、蔬菜店、卤肉店,《法治日报》记者都见到了这类无标识的塑料袋,只是规格大小略有不同。有贩卖海鲜的店老板表示,市场内几乎所有的袋子都是同一家订购的,而经《法治日报》记者进一步核实,这一厂家是不生产环保类塑料制品的。当《法治日报》记者问及有无其他替代产品时,海鲜店老板坦言:“农贸市场大都是卖肉、卖海鲜的,用什么袋子并不影响食用,毕竟拿回去都是要加工的。而且我们都习惯跟这家厂子打交道了,大家都熟悉价格,没有换的必要。”
在北京和山东省某地级市的农贸市场,《法治日报》记者看到无论是在蔬菜摊还是生鲜类摊位,几乎所有摊贩身旁都放着大量塑料袋,在市民买菜时免费提供。一商贩表示:“来买菜的人又不带塑料袋,你没有塑料袋,人家怎么拿?”同时,另一位生鲜类商贩表示:“我们也知道用塑料袋不好,但是没办法,你不用塑料袋也没有能用的,纸袋子成本高就算了,像这种海鲜类的东西装进去,不用半小时,袋子就全湿了。”
这样的说法也得了受访民众的认可。
采访中,《法治日报》记者随机询问了多地数十位买菜的市民。市民们表示,由于农贸市场的蔬菜等常带有泥或水,如果自带帆布袋或菜篮容易弄脏,因此便直接使用商贩提供的塑料袋,并有多位市民提到,这些塑料袋带回家后,大多也会用于装垃圾等,并不会直接丢掉。
与农贸市场相比,大型超市的塑料制品情况则相对较好,除超市蔬菜水果、散装食品等区域外,绝大多数超市均不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法治日报》记者在多地的大型超市生鲜、肉类、蔬菜水果区均看到包装的袋子上印有“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的蓝色字样,蓝字旁印有生产许可的标识图案,图案右侧写着食品用塑料包装袋,并标注材质是聚乙烯。对此,超市生鲜区负责人表示:“不仅在塑料制品上要尽可能使用环保的材料,顾客们多次使用塑料袋也是一种环保。”
据山东省某超市工作人员说,超市已经很多年不允许免费提供塑料袋了,尽管塑料袋很便宜,但索要塑料袋的顾客明显减少了。
“以前大家来超市,不管买多少东西,都会要一个塑料袋提着回家,自从几年前塑料袋开始收费,有些买得少的人就不用塑料袋了,直接用手拿着就走了。有些顾客尽管买的东西比较多,但也会自带购物袋。有时候还经常能看到有客人拿着我们超市的购物袋来买东西。塑料袋收费以后,明显感觉大家开始循环利用了。”上述超市收银员张女士说。
尽管超市提供的塑料袋使用情况有所改善,但有超市的管理人员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超市蔬果及散装食品区域提供的连卷袋的使用量则大幅上升。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市民一次连撕几个塑料袋,将多余的袋子塞进口袋的情况。且经走访发现,许多超市都有类似现象发生。
冷饮包装催生大量垃圾
影响口感美观不用纸杯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至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这一政策颁布后,首先受到影响的当属餐饮行业。
早在2018年,星巴克就宣布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其全球所有公司运营和许可的商店中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并且鼓励消费者自带杯子喝星巴克。据媒体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4000多家门店已经全部实现了塑料吸管的禁用。
在河南省某地级市的星巴克里,《法治日报》记者见到柜台上给出的吸管已经全换成纸质吸管,店员表示全部换成纸质吸管已经将近一年了。“去年年初店内还有塑料吸管供顾客选择,大家都更愿意选择塑料吸管,导致纸质吸管无人问津,但现在已经采用纸质的了。”
不过,在很多其他的连锁饮品店内,《法治日报》记者并未看到纸质吸管的身影,无论是店内就餐还是外带,店里提供的都是塑料吸管。大部分水果茶、奶茶都使用塑料杯装盛,但有些奶类饮品使用的则是纸质杯子。有店员表示:“使用纸质吸管还不如纸质杯子,一个杯子的体量能做很多吸管了。有些水果饮品实在没办法用纸杯,一是可能会影响口感,二是看起来也不美观。”
比如,在山东省某地级市,在《法治日报》记者走访的一些饮品店,只有当顾客所点的饮品为热饮时,才会使用纸杯,其余饮品大多使用塑料杯。对此,某饮品店店员也表示:“塑料杯是透明的,有些饮品颜色比较好看,更有吸引力,而使用纸杯,就看不到饮料本身的颜色和样子了。”
但在塑料袋的使用方面,饮品店的塑料袋使用情况相对而言较为好一些。在一些连锁奶茶店,店员通常会主动询问顾客是否需要打包,得到肯定答复时才会用塑料袋进行打包。当问及为何选择塑料袋而非其他替代性产品时,一家连锁奶茶店的店员表示,“这是总部统一配送来的,我们所有的店面都是统一的包装袋,也不存在成本高低的问题”。
对一些出品量大的饮品店来说,除了堂食以外,还有大量的外带订单,而外带容易出现泼洒。在上述商家中,多数采用固定托盘加封口胶带,虽然除一家饮品店使用塑料托盘外,其余提供托盘的商家均选择纸质托盘,但为了封口而消耗的塑料胶带数量仍然可观。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饮品店都全部依赖于塑料包装袋。在北京一家饮品店,《法治日报》记者发现,收款台处摆放了大量的纸袋与塑料袋。被问及原因时,店家表示,与塑料袋相比,纸袋更为环保也更好看,顾客带走后也可以二次使用,但出于成本原因,只能提供给购买了价格更高的水果捞的顾客,而对于买饮品的顾客,则只能提供塑料袋。
“我们的饮品价格相对较低,纸袋的成本实在比较高,还要印字,这样成本就更高了,只能给买奶茶、果汁的顾客塑料包装袋。”上述店家说,与纸袋相比,塑料袋的成本极低。
店家说:“在淘宝上,9.9元能买几十个塑料袋,还是那种印字的、质量好的,普通透明的塑料袋就更便宜了,和纸袋的成本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随后,《法治日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绝大多数单杯700ml的饮品塑料袋价格集中在5元到15元50个,在部分店家甚至可以2元钱买到50个无印字的塑料袋。至于质量较差的塑料袋,在部分电商店铺,不到5元便可以买到500个普通厚度的最小号塑料袋。而纸袋,大多则需要50元左右才可以购买100个,在成本上远高于塑料袋。
执法不严难束违规商家
落实限塑令须多措并举
同期,《法治日报》记者也走访了多地的早市、夜市小吃摊,发现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与农贸市场相似。
比如,在山东省某地级市的夜市小吃摊,《法治日报》记者发现大多数商贩会给盘子和碗套上塑料袋,将食物或热汤等盛进碗中端给顾客,当顾客离开时,服务员会直接将塑料袋扔进垃圾桶并套上新的塑料袋备用。对此,某早餐摊摊主坦言:“早上来吃饭的人大多数都赶时间,直接套上袋子,顾客吃完后就可以直接丢掉塑料袋,省去了洗碗的时间。”另一位早餐摊摊主也表示:“最开始我们也没用塑料袋,直接把汤盛碗里,但是顾客觉得这样不干净,要求套袋子,没办法,别人用塑料袋你不用,有些介意的客人自己就走了,谁也不想失去顾客,就只能用袋子。”
至于塑料袋的质量,摊主纷纷表示,自己选购塑料袋的主要标准为价格,只要价格便宜,塑料袋质量好坏都无所谓。除在店内或摊位吃饭外,顾客将食物打包带走时也离不开塑料袋的使用。据观察,无论是早餐还是晚餐,商家均适用塑料制品进行打包,部分店家采取塑料盒加打包袋的情况,大多数商家或摊贩则直接使用塑料袋进行打包。
我国目前塑料回收市场上主要废塑料类型主要有6种。分别是废聚乙烯、废聚丙烯、废聚苯乙烯、废聚氯乙烯、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废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塑料的廉价、易生产、化学性稳定等这些优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缺点就是难以降解和回收。
因此,寻找具有高性价比的替代性可降解制品成为“限塑令”顺利推行的关键。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受市场规模等影响,目前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仍然较高。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旺说:“当前还缺乏与一次性塑料制品一样便利、廉价的替代品。”
目前,市面上许多环保材料大都才投入到实际应用阶段,且这类制品生产成本高昂。
有业内人士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如果要进一步普及环保材料,从原材料收集到工厂设备更新再到宣传推广都需要大量花费。另外,一些环保材料属于天然植物材料或者废物材料再利用,其实这些“原料”的产量相比于传统塑料制品的需求量差距较大,无法满足大规模普及所需要的量。就塑料而言,一般聚乙烯塑料的合成技术成熟且高效,而天然的环保材料根本替代不了。
据了解,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普通塑料袋的两三倍,到达消费场所价格又会翻一番。
不过,一些商户反映,可降解塑料袋质地太软,使用体验远远比不上普通塑料袋。
业内人士认为,“限塑令”难落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执行难,需要相应的执法支持。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对一些违规使用超薄塑料袋商家则缺乏震慑力,并且有偿使用塑料袋只是给商家增加了收入。
同时,尽管已有市民开始意识到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的重要性,但仍有市民对此依然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自身的方便等更为重要。(记者 赵 丽 实习生 邢懿铭 孙一菲)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