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2020-04-08 11:18:3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1)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村党支书杨晓生帮助村民采摘吊脚楼里种植的香菇(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新华社贵阳4月8日电 题: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新华社记者杨洪涛、罗羽

  70岁的苗族老人余国柱一直在与土地打交道,但在过去的七八个月里,他却搞起了“居家产业”——在自家住房里种香菇。

  余国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人,居住的是一栋建于10多年前的二层木楼。虽然家里有7口人,但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平时只有他和老伴在二楼居住,一楼用来堆放农具等物品。

  “去年8月,在一楼种了600棒香菇,因为缺乏经验,挣了不到3000元。”他说,今年又种了1600棒香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2)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这是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一栋苗族吊脚楼(3月13日摄)。吊脚楼的一层用来种植香菇。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他家住房的一楼面积约70平方米,整齐排放着4个菌架,每个菌架有6层,每层都长满了香菇。

  “一个菌棒可采摘4次,每次能采1斤左右鲜菇,每斤保底收购价2.5元,除去成本,纯收入6元以上。”最早倡导“产业进家门”的也利村村党支书杨晓生说,“余国柱家1600棒至少纯收入1万元。”

  兴“居家产业”是郎德镇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举措。

  雷山县总人口不到17万,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占总人口逾91%。2014年以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产业,4.86万余贫困人口在去年全部“清零”。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3)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的村民采摘吊脚楼里种植的香菇(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产业发展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杨晓生说,苗族群众居住的大多是二层楼房,过去一楼用来养牲畜,近年来实施“人畜分居”后,一些人家用来堆放杂物,还有不少空间闲置。同时,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在家增收不易。

  “居家产业”有效缓解了这两个问题。“木架子是自己搭的,保温用的塑料膜总共花了500多元。”余国柱说,饭前饭后抽空就能照看香菇,夜里睡觉也不用担心暴雨、冰雹。

  当地政府安排了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还免费安装了监控系统——智能菇房助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4)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村党支书杨晓生在朗德镇菌种培育中心展示食用菌种(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系统对菇棚实时监控,一旦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就会自动报警。”杨晓生说,接到报警后,技术人员就会上门指导。

  为解决销售问题,雷山县还组建了一家县级专业合作社,除为农户提供菌棒外,还负责回收食用菌,并开发“香菇脆”等深加工产品,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目前,雷山县已有280多户农户在自家吊脚楼下种食用菌,计划在全县100个苗寨进一步推广。

  “最近进入采菇季了,大家每天都在采菇,合作社上门收购。在家里就能挣钱,安逸!”余国柱说,现在他已基本掌握了香菇管理技术,今年有信心实现产量和质量“双提升”,过上更好的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5)苗寨吊脚楼里的“居家产业”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的村民在采摘吊脚楼里种植的香菇(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1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楚卿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雪后青海湖
雪后青海湖
武汉:“陆地舰队”重新启程
武汉:“陆地舰队”重新启程
点亮武汉
点亮武汉
江苏扬州:瘦西湖春意浓
江苏扬州:瘦西湖春意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82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