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2月20日电(记者傅双琪、吴济海)台湾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果蝇体内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通过操控不同的脑神经元,影响果蝇的觅水和觅食行为,解开了“渴”和“饿”信号在脑中互相作用的过程。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脑。
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书苇和他的团队发现果蝇体内名为“leucokinin”的短蛋白质链,被称为“神经胜肽”。当这种神经传导物质受到抑制或者被活化刺激,果蝇的行为会随之发生改变。
林书苇介绍,当人们口渴或肚子饿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无形的驱动力,促使人们喝水或进食,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机”。“动机系统在脑回路中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如何控制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至今是未解之谜。”
要解开这个谜题,首先需要找到与动机系统有关的神经元和脑回路。林书苇和他的团队选择从果蝇身上入手。
他们发现,果蝇的“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的神经细胞,“leucokinin”能抑制它们的活性,产生“负负得正”的效果,促使果蝇追寻水的气味。当果蝇饥饿的时候也会释放这种物质,活化“饿神经元”,促使觅食行为产生,与此同时,还会释放另外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和“dNPF”,抵消“leucokinin”对“渴神经元”的抑制,因此,饥饿的果蝇就只会觅食不去觅水。
林书苇说,这个研究成果显示,口渴和饥饿的动机系统不是两套单独的神经细胞系统,而是多种神经传导物质合作,调控不同的脑神经元,才能确保果蝇根据生理需求做出正确的行为。目前,研究团队还在继续研究为何果蝇渴的时候不会去找食物。
“人脑有1000亿颗神经细胞,果蝇的大脑只有10万个,但功能俱全。我们希望找出果蝇大脑中与动机有关的神经回路机制与神经传导组织,有助于了解更复杂的人脑。”林书苇说,人类许多神经疾病,比如忧郁症、厌食症和成瘾症,都和脑内的动机系统有关,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找到病因和治疗方法。
该研究成果于12月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