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在保护生态中脱贫致富——云南独龙江乡的生态脱贫实践
2019-11-05 10:02:4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昆明11月5日电 题:在保护生态中脱贫致富——云南独龙江乡的生态脱贫实践

  新华社记者赵珮然

  刀耕火种、烧柴取暖,曾是我国独龙族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独龙族聚居的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独龙江乡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种植草果、重楼和养殖独龙牛、招引独龙蜂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路子。

  “过去通过刀耕火种,种出来的玉米、芋头和土豆等农作物产量低,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独龙江乡乡长孔玉才说,村民需要砍伐树木、采挖野生药材、猎捕野生动物去换粮食,或者吃“救济粮”。

  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痛心地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独龙江乡北部区域成片的香樟树,吸引了大批盗伐者涌入,他们挥着斧头放倒一棵棵香樟,挖出根茎提炼香樟油。

  穷则思变。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开展试点。2001年以来,独龙江乡积极争取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全面摒弃“刀耕火种”,禁止狩猎。从2007年至2016年,独龙江乡森林覆盖率从89%增至93%以上。目前,全乡70%以上的国土被划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高等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1151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

  然而,绿水青山的祖荫并没有让独龙族摆脱贫困。直到2011年底,独龙族还过着住在茅草房、出行靠溜索、生活靠低保的日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255元。

  “路通了,电有了,好山好水还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发展产业。”这是高德荣常对独龙族乡亲们说的话。

  为解决独龙族“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问题,当地党委政府意识到,不能只讲保护而不要发展,也不能只要发展而放弃保护,必须走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脱贫之路。

  “绿水青山也能变金山银山。”孔玉才说,独龙江乡依托生态优势和乡情,发展草果、重楼等药材种植和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等养殖业,现已初具规模。

  如今,草果已成为独龙江乡最大的产业。草果种在林下,产品可以用作药材和调味香料。截至2018年底,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6.8万亩,产量达1004吨,产值约743万元,草果种植户仅草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以上。

  独龙族群众烧柴取暖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变化。近年来,独龙江乡在云南省林草局的帮扶下,推行“以电代柴”项目,为村民配发电磁炉、电饭锅等家用电器。经评估,使用电器炊具后每户年均节约薪柴3立方米,占年均每户薪柴消耗量的46.2%;全乡每年可减少薪柴消耗3408立方米,相当于保护中幼林852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82吨。

  独龙江乡还选聘了313名护林员,一些贫困户获得就地就业机会,每人每年有1万元的工资性收入。护林员组成的建绿保林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承接的森林抚育面积有7247亩。2019年一季度,该合作社社员通过参与森林抚育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性收入182340元,人均近1万元。

  “砍树、盗猎现象几乎看不见了。”孔当村的护林员孔明光说。

  “秘境”独龙江拥有独特的峡谷风貌,神秘的人文风情,发展旅游潜力巨大。2015年,巴坡村村民王春梅在自家新房里打理出一间旅游接待房,仅在当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她家住宿和餐饮接待纯收入就达6000多元。

  因公路升级和景区建设而暂停开放两年后,独龙江乡今年10月1日重新开放接待游客。现在,王春梅所在的村小组每20多户就有一间旅游接待房,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宙超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多彩秋色“绘”泉城
多彩秋色“绘”泉城
北京丰台:金秋赏菊正当时
北京丰台:金秋赏菊正当时
挪威:绚烂北极光
挪威:绚烂北极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杨
醉美新疆金秋胡杨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6112519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