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5月21日电 题:“小碗红糖”带来甜日子——金沙江畔的“甜蜜”事业
新华社记者字强
金沙江畔,云南省巧家县气候炎热。走进朱立卫的红糖加工厂,空气中弥漫着红糖特有的芳香。
朱立卫是巧家县年轻的“创业先锋”,几年前看到家乡特产“小碗红糖”越做越差,便拆了自家老宅,建立糖厂,沿袭纯手工熬制的古法技艺,聘请专业“大火头”(老师傅)操刀指导,朱立卫生产的红糖在造型、色泽、口感上更胜一筹,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目前朱立卫的糖厂已经是巧家县的一家龙头企业,不仅帮助数千蔗农脱贫增收,更打响了“巧家红糖”品牌,也引领带动全县50多家糖厂、作坊朝着更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朱立卫只是巧家人艰苦创业,振兴“甜蜜”事业的一个代表。巧家县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传承发扬好“小碗红糖”300多年的技艺和文化。
据《巧家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州竹园镇,回程引进甘蔗种植,榨红糖技术也由此而入,种植及榨红糖逐渐在巧家金沙江谷地推广开来。巧家红糖一度成为皇室贡品。民国早期就畅销川、藏、青、黔、湘各省,闻名全国。
好糖源自好甘蔗。巧家县地处滇东北金沙江河谷地带,沙质土壤优良,非常适宜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甘蔗品质极佳。
从砍甘蔗、榨汁、熬制到装碗成型,“小碗红糖”的工艺讲究,打沫子、去杂质、舀糖,对火候、糖量的把握,全凭老手艺人们的精工细作。这样未经过精炼的红糖保留了较多甘蔗的营养成分,富含多种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2017年,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碗红糖的熬制是巧家人的独门绝技,火候的拿捏多一分味道焦苦,少一分无法成型。”步入古稀之年的万兴全是为数不多的“老糖匠”,“小碗红糖”非遗传承人。他说,熬糖就像做人一样, 苦练绝技,换来无尽甘甜。
纯手工、卖相好、品质优,这三大特点让巧家“小碗红糖”的单价比普通红糖贵了2倍以上。2018年,巧家县甘蔗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红糖产量3500多吨,产值约1亿元。“小碗红糖”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逾十万人就业。
然而,由于缺乏规范引导,市场杂乱,巧家红糖产业整体还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去年以来,在云南省政协的帮扶下,巧家红糖产业朝着标准化、品质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今年5月17日,巧家县红糖产业扶贫协会成立,农户们签订自律诚信公约,一致约定“传承匠心做好糖”。
云南省政协常委刘亮作为巧家县红糖产业扶贫协会名誉会长,他对“小碗红糖”的发展壮大充满信心。他说,协会将着力建立“小碗红糖”统一完善的生产标准、工艺流程,严把产品质量关,打造新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为巧家县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巧家县副县长杨永玲表示,下一步将立足资源实际,加大政策扶持,着重提升品质,为“巧家红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一颗小苹果,种下大希望——品味延安脱贫中的果香
如今的延安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2019-05-09 18:50:50
-
同一根甘蔗,不同的滋味——广西宁明“甜蜜的事业”助力蔗农脱贫奔小康
忙完春耕,广西宁明县蔗农王卫高准备用新榨季的收入给家里的三层新房添置新家具。去年,王卫高一家摘掉了贫困户帽子,主要依靠的正是甘蔗产业。2019-05-02 17:43:24
-
小小芦笋“茁生”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路
近日,几场春雨过后,四川巴中市恩阳区双胜镇天良村的芦笋进入盛产期,村里“最肯干”的崔桂兰与其他村民一起,开始在园区内忙碌起来。2019-04-22 16:08:11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