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十年“带伯上学” 谱写大爱至诚
2018-12-11 09:02:0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十年前,12岁的秦梦瑶还在上小学,站在大伯床前说道:“大伯!没关系,奶奶爷爷走了,你还有我,我会学着照顾好你!”如今已是兰州财经大学三年级的秦梦瑶,带着大伯离开老家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谈坝村来到兰州,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三年。兰州城关区东岗镇甸子街背离主干道的平房区里,一间八九平方米大的阴冷小屋,大伯秦峰高位截瘫卧床二十年,侄女秦梦瑶从祖父母离世开始,就寸步不离地照顾了大伯整整十年。

  十年很短,“时间哪儿去了的追问之下”,弹指一挥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年又很长,当你面对一个需要照顾的高位截瘫者,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场景,时间就会因煎熬而漫长,更何况说出“我来照顾你”的人,当初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

  十年的陪伴与生活,“带伯上学”成为了一段佳话,更像一个传说。当事人的轻描淡写的陈述,对生活看似平常而普通的应对,谁又能想象到其背后的艰难与困苦,谁又能揣测到当事人内心的挣扎与苦涩。是什么撑起一个孩子说出了当初的承诺?又是什么让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在陪伴与照顾中变得更加坚持与自立?是基于亲情之下的责任,更是基于大爱至诚下的自觉与自为。基于个人对责任的高度遵循、对道德的严格遵守,让善念并非基于一时热血沸腾式的宣泄,而是润物无声式的点滴流露。

  在“带×上学”几乎成为道德楷模的标配之时,“带伯上学”具有同类项的超然性。相比于带母、带父、带兄弟姐妹之类的亲属血亲,“带伯”的旁系关系对道德的要求又退居其次,更何况当照顾伯父者自身还是一个孩子,还属于需要被照顾的对象,还需要明确一个监护人时,谁也无法在道德上作出更高的要求和评判。“道德附加”所形成的行为自觉,最终又让道德的境界得到了升华,并达到了令人仰视的层次与地步。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当年12岁的秦梦瑶在道德的启蒙中,或许仅有懵懂而粗浅的认识,并没有固化成一种价值认同与道德遵循。唯有在长期的实践与体验中,才会从中感受到其真谛与精髓,做大写的事,才能成就大写的人。“带伯上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是通过现实的版本演绎了传统道德的要求,让传统道德倡导有了时代的标本;二是提供了新的范例与示范,可以达到“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的参照性;三是对个体的成长也有极强的辅助作用,“带伯上学”的锤炼与磨砺,让一个人在境界与层次上实现更大的提升。

  从“扶与不扶”的纠结,到“养与不养”的争论,时下似乎已陷入私德不举、公德不彰的困境,即便以最基本的孝道而言,“常回家看看”对很多人也是一种奢望,而需要靠法律来倡导性实施和强制性实现。不少老人还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获得赡养的权利,社会转型期下,道德已成为一个极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并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和个体的幸福观感。放置现实之中,“带伯上学”显然具有了更高的社会意义。

  再宏大的史诗,都由每一个字节组成,再庞大的道德宣教工程,都离不开个体的亲身践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类似的事例有多少,“带伯上学”都对传统道德进行了现实性演绎,并以“普通而平常”的表现去鼓舞人、激励人和感召人。一个人若心中有爱,心中有善,平凡的付出与庸常的坚守,同样可以谱写感天动地的至诚善举。

  只要坚守信念,不忘初心,始终恪守价值底线和道德标准,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带伯上学”的秦梦瑶那样,成为永不放弃的守望相助者,成为一个高尚而纯粹的人。 (堂吉伟德)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倩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武汉动物园动物惬意过冬
武汉动物园动物惬意过冬
冬季雪景
冬季雪景
纽约“无畏女孩”“搬家”
纽约“无畏女孩”“搬家”
黄河山西河津段出现流凌
黄河山西河津段出现流凌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3834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