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产生了隔阂,不从根本上寻求解决,而仅仅是在话语方面克制一下,能解决问题吗?
最近,衡水市教育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家校沟通群的通知引起公众关注。通知中明确说明,家长不得对教师进行“拍马屁”式回复、通信群不得做聊天使用、咨询应自行避开休息时间……检索可知,目前已有很多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学校等制订了各种新规,强调家校双方要控制情绪、理性沟通。其中,上海一小学发出的倡议书还将相关规则总结为“五不”:不唱“对台戏”,不能“当儿戏”,不当“点赞机”,不做“铁公鸡”,不发“躁脾气”。
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学校也罢,有关各方如此重视家校沟通,针对微信群交流方式做出细密规定,之前并不多见。这也表明,当下的家校沟通,确实是出现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从以往媒体报道可知,当下家校沟通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捧”,只要老师在微信群吱个声,家长们即蜂拥而上,谀词迭出,摆出花式的跪舔姿势,这叫“马屁群”;再就是“怼”,家长不分事情大小,不看时间早晚,不考虑他人感受,只要自己关心的问题,就立马要得到回应,而一旦不顺心,就会开撕。凡此种种,均属于不正常的交流,或者就是无效交流。
目前各种关于家校群的规定,其实也是旨在解决这些问题,让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回归正常。每一条规则的背后,都对应着一种现实问题,还有堆积在家长和老师心头的一团团情绪。
而无论是“捧”,还是“怼”,折射的都是家长沉甸甸的关心。关心则乱,所以才会有各种无底线的苍白赞美、无顾忌的情绪发泄。小小的微信群,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只不过,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拥有的强大聚合功能,使家校之间争执的任何碎屑都能够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到。本来,如果当面交换意见,或者是在电话中聊两句,过去也就过去了,也不会留下更多痕迹。而微信则不然,有交锋,有围观,有发酵,事情一旦起了头,就不可收拾……
可见,线上出了问题,仍需要从线下寻求解决。微信群出现了异化,还是要通过现实中的家校沟通来破解。立几条“规矩”,划一条“底线”,并不难;要求大家“一体遵守”,不得违背,问题也不大。但这些仍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属于“修修补补”的事儿。如果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产生了隔阂,不从根本上寻求解决,而仅仅是在话语方面克制一下,能解决问题吗?
家校紧张关系的缓解,从学校方面讲,要多一些负责与担当,不要过度裹挟甚至绑架家长;从家长方面看,也不必过于敏感,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教育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家长、老师等,其实都是在不断学习和进步。要之,良好的家校关系,或许可以通过制度和规则得以规范,但根本上仍取决于双方的信任程度。(斯远)
-
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
实际上,家长群就是供老师发布各种信息,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快速高效、事半功倍的效果。2018-08-29 08:25:52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