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风雪铁路打冰人
2018-01-29 15:30:0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郑州1月29日电 题:风雪铁路打冰人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 甘泉

  大寒时节,一场大雪骤然而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观音堂镇境内的秦岭余脉深处,已被齐脚踝深的雪覆盖。山镇里的人纷纷猫进温暖的被窝,然而,风再急、雪再大,有些事儿非有人做不可……

  铁路打冰人,就是这样一群“以雪为令”的人。

  清晨5点半起床,匆匆吃过饭。记者便随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一支打冰队,摸黑向山里进发。今年55岁的老队长王建华在前方踢雪开路,其余8名队员则在后循迹前行。刺骨的寒意挟风带雪,直往裤管、脖子里钻。

  打冰队的目的地是陇海线观音堂隧道。在这里,百年陇海铁路大动脉蜿蜒穿行在群山隧道中。陇海线郑州至西安段是我国繁忙的铁路线,每天往来列车超过300趟。其中的观音堂隧道建于1919年,长度601米,距今也已近百年。工程年代久远,山体渗水从隧道伸缩缝中流出,在高海拔山洞中凝结成冰。

  这些冰,如果从洞顶自上而下生长出来,接触高压线易引发短路跳闸;如果从洞壁上生长出来,则对高速飞驰的火车和车上旅客造成极大隐患。

  6点40分打冰队抵达铁路作业门。像往常一样,9人军姿站立,先检查打冰工具,然后进行安全宣誓,静待“天窗时间”。常规下,每天的7点左右至9点左右,观音堂隧道自西向东方向无车通过,是宝贵的安全打冰作业时间。

  7点20分作业门开启,打冰队沿着铁轨快速行进200米,抵达观音堂隧道。当跨进漆黑隧道的一瞬间,漫天飞雪被挡在洞外,然而一股阴湿的风,却让人感到隧道内寒意更甚。此时,隧道内气温零下10度。洞外大雪纷飞,洞内滴水成冰。

  “这里有冰!”手持电筒走在前面探冰的李玉斌发现一处冰挂,打冰队加速行进。隧道内由于铁路线路铺满石子深浅难行,只有小心翼翼踩着轨枕走。而对打冰队员来说,经年累月行走排布均匀的轨枕上面,他们闭着眼睛也能每一步刚好落在一段轨枕上。他们扛梯持镐,脚步麻利飞快,待记者赶到时,对第一处结冰点的作业已至尾声,空留梯子下面一堆残冰……

  对洞壁的打冰作业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铁路电气化改造投入使用之后变得更加频繁重要。尽管每年夏天都会给隧道缝隙填充防渗透剂,但由于山体压力大,封堵效果有限,只有靠人力打冰作业。

  打冰作业除了单调枯燥、辛苦寒冷,其中的危险也不为外人所知。在另一处结冰点,52岁的老党员黄志修朝着近两米长的冰柱一镐轮下去,顿时白色冰碴四溅,电筒光照下如白色烟花散开。“溅起来的冰就像玻璃碴子一样,割到脸可就厉害了。”黄志修一边抡镐一边喘着粗气说,有次脸被划开,血流满面。

  相比洞壁打冰,对洞顶打冰作业则更加危险。记者在隧道采访时,另外一支打冰队迎面走来。今年54岁的老队长李焕群正带着3名“80后”小伙子专门负责清除洞顶挂冰。他们的工具是一根长达7米的绝缘杆。

  “隧道顶部有铁路高压线,电压高达2.7万伏,我们每次打冰前要检测一下,确保安全。”李焕群说,尽管绝缘杆经过减重改造,但7米长的杆子挥舞2个小时下来,四个人的衣服早就被汗水浸湿。记者来不及与他们攀谈两句,他们便渐行渐远。

  30多年来,洞顶打冰队和洞壁打冰队每天都在这个幽深的隧道中相遇。然而由于作业时间紧张,至今两位老队长都还只是“点头之交”,不知对方姓名。铁路一线工人55岁到退休年纪,今年既是王建华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是李焕群的最后一个春运。

  两位老队长有很多共同点,还有一个共同的绝活——“看天知冰”:看一眼温度、风力和风向,便知道今天冰有多大、需几小时打一次;退休前都有一个共同牵挂:舍不得自己这帮兄弟,也担心他们以后的安全;干了一辈子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欣慰——

  “每次打完冰出了轨道,刚好能看到火车从隧道里开出来,透过窗户看到旅客在车里又温暖又安全”,王建华说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那是俺一辈子顶风冒雪的理由和价值!”

  在漆黑幽深的隧道中紧张作业近两小时后,打冰队走出山洞时,天已大亮,视野一下豁然开朗。

  天高色正,苍山负雪,一片银装素裹。打冰队扛着洋镐、梯子,低吼着号子,整齐地沿着山脊折返。他们橘红的工装,成了这茫茫天地间一抹温暖的亮色。

+1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国际·一周看天下:大雪迎年会
国际·一周看天下:大雪迎年会
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
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
白族夫妻传承千年扎染技艺
白族夫妻传承千年扎染技艺
大山贫困娃和她的“驻村妈妈”
大山贫困娃和她的“驻村妈妈”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30112233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