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19日电 题:“创新就是我的青春”—— “挑战杯”背后的科创活力
新华社记者潘旭、仇逸、兰天鸣
近日,上海大学体育场馆热火朝天,一项创新赛事吸引全国200多万学子参赛。
始于1989年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学生眼里曾是科技舞台上的终极PK,如今更像是一场创新盛宴。
复旦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郭梦婕带着治泥技术参赛。她的团队研发的药剂能减少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处理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降低处理成本。“比赛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以赛促学、促研。”
化学监测、临床诊断、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参赛项目几乎包括所有理工医类学科,应用涉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路学生纷纷与参赛者讨论项目原理;有的学生上一届是参赛者这一届成了志愿者;有的把项目带来为的是让人“挑刺”,以便完善。
“创新就是我的青春。”一位连续三届与“挑战杯”结缘的工作人员说。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研究部主任张志刚曾带领学生参加过七届“挑战杯”。他说,“挑战杯”是一面镜子,如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氛围浓了,国内高校的创新培养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对创新也有了共识。
赛事的背后是科研体制创新。过去两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具体到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建设、教学制度改革、教师能力建设等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
不少高校出台了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校内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上海交大2017年上半年产权交易额是2014年的6倍;复旦大学2016年的专利转让合同金额相比2015年增了44.8倍。
根据部署,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去两年,《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前者提出,“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正因如此,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研发团队在学校的股权激励方案下可以获得太赫兹技术研究院72%的股份。校方表示,这是“理直气壮拿奖金”,能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技术转让、市场估价、国家不受损、团队有奔头”的说法在众多高校科研团队中流行,团队中的一批学生科研者由此获益。
越来越多科创人员不再是成果转化的推销员。“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会展成为高校产学研舞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为成果转化“铺路”;一批金融机构为科创项目提供信贷绿色通道……
“现在实验室的大门进一步向社会敞开,好项目有更多机会受到关注,本科生也有了科创动力。”本届“挑战杯”“累进创新专项奖”金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琦贤说。
-
【影巢周刊】澄清缥缈,秋天离开的脚步静悄悄
2017-11-19 08:28:25
-
以影寄情20年!"我的新华摄影之路"作品征集
2017-11-19 08:28:25
-
“包裹月”来袭!盘点那些快递“黑科技”与新变化
2017-11-19 08:31:33
-
【议起来】互联网时代还有必要写一手好字吗?
2017-11-19 08:29:16
-
【议起来】好消息:“集体租赁住房”就要来了!
2017-11-18 1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