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探索式教育重在培养孩子探究世界的方法和兴趣
2017-10-14 20:44:47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叶含勇 王铭禹)研究苏轼需要什么“姿势”?近日,北京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心情曲线”“朋友圈”“旅游价值”的事情直接刷爆了朋友圈,网友直呼小朋友们“后生可畏”。

  “学校否借名人炒作”“是否揠苗助长”“是否主要由老师家长捉刀”“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在收获点赞“10万+”的同时,相关探索也引来一些质疑,一场关于探究式教育到底怎么操作的讨论,也在线上线下引起关注。

  苏轼只是该校师生“研读”的众多名人之一,鲁迅等名家都被纳入其中。该校负责人表示,老师要有推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激情和使命,努力培养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和方法。

  实际上,这种课题研究式教学在一些国家已是常态。一般由老师布置课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学校和父母在其中主要起辅助作用。这类作业通常没有标准答案,旨在以最大限度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

  近年来,这种探究式教育在国内一些地方陆续有探索。除了“大开脑洞”启迪智慧,清华附小的探索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孩子们不用再死记硬背,而是以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过,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借助纷繁复杂的数据统计、分析、归纳,耗费众多的人力、物力来出一份研究报告,这种培养方式看似“高大上”,但以小孩子的水平很难承接这样的挑战,实则是考验老师和家长的支撑配合能力。

  对此,清华附小校方认为,作为清华教职员工的子弟学校,家长支持孩子完成这份报告并不难,但报告主要内容确为学生个人完成,他们早在今年春天就已经开始研究。初稿出来后,下一步还将进行小组讨论、再次修改、答辩等环节。

  探究式教育到底怎么操作?综合相关讨论,其实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探究世界的方法和兴趣,研究对象不一定要“高大上”,研究成果不一定要“有所成”,只要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收获快乐就行,切忌急功近利,将素质教育探索带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1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杭州一高中推“刷脸吃饭”
杭州一高中推“刷脸吃饭”
2017级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
2017级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
“龙虾盛宴”亮相南京
“龙虾盛宴”亮相南京
探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探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30112180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