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新闻分析:大熊猫野外引种开启保护事业新“大门”
2017-08-02 19:57:32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成都8月2日电(记者袁秋岳、杨迪)记者2日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了解到,出生两天的全球首例野外引种大熊猫宝宝健康状况良好。它的顺利出生,证明了野外引种这一大胆创新的可行性,为解决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流失问题打开一扇新“大门”。

  这只雄性大熊猫幼仔于7月31日凌晨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出生,两天多来,它都能在妈妈“草草”的怀中吃到奶。由于新生大熊猫普遍存在失水现象,它的体重从初生时的216克掉至185克,但它身体上已逐渐长出白色毛发。饲养员何胜山告诉记者,预计从出生后的第4天起,熊猫宝宝的体重将呈直线增长。

  圈养大熊猫与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并产仔,是大熊猫繁育和科研领域里一项重大突破,也是一次大胆创新,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心血努力。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大熊猫保护工作过去主要借鉴国内外放归大型哺乳动物的经验,遵循从“就地保护”到“异地保护”、再到“野化放归”的方式,但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面临流失危险。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正好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实现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血缘的交换,弥补了圈养的不足。

  “可以说,大熊猫野外引种开创了珍稀濒危大型哺乳动物的放归和保护工作的先河。”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告诉记者,野外引种也可以看作是“放归”的一种另类形式,两者由于部分工作内容的相似性,可以互相提供参考、进行对比,有助于改进技术,提高成功率。

  “可以预见,大熊猫野外引种将与野化放归一样,成为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张和民说。

  2016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启动野外引种试验。今年3月1日,保护研究中心将临近发情期的15岁雌性大熊猫“草草”从核桃坪基地转移到“五一棚”的“白岩”区域,让它在野外生活了近两个月。期间,“草草”成功与野生雄性大熊猫交配。研究人员通过隐藏在“草草”项圈里的录音笔,结合GPS记录、人工现场跟踪等手段,记录了“草草”野外引种的过程,并对其行为特征开展分析。

  尽管此次试验获得的数据有待整理和深入分析,但研究人员已经从中得到了一些粗略的结论,例如圈养没有造成圈养和野生大熊猫在生理上的生殖隔离,可以产生健康的后代。同时,“草草”会主动寻找野生大熊猫,说明圈养没有改变大熊猫的本能,在没有围栏等障碍物的时候,繁殖期大熊猫会利用嗅觉、听觉等方式,主动寻找同类个体完成交配。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阳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长沙橘子洲举行焰火晚会 庆祝建军90周年
    长沙橘子洲举行焰火晚会 庆祝建军90周年
    战斗,永不停歇——记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
    战斗,永不停歇——记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
    第一批女飞行员:毛泽东称赞,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第一批女飞行员:毛泽东称赞,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第一支女子特战连:特战部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第一支女子特战连:特战部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14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