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昌吉州文联副主席 吴维敏
时至今日,离开家乡多年的吴维敏还常常想起屋前的那道小石桥。
桥下的水一年四季都在流,父亲每天去桥的那边工作,傍晚回到桥这边的家。父亲是一位很有文化的人,他总会在闲暇时候,坐在桥的这边,给儿女们讲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关于国和家,关于为人处世。桥下的水流着流着就远了,父亲的故事讲着讲着,孩子们就长大了。
再后来,孩子们都离开桥的这边,去桥的那边为理想和生活打拼,很少回来了。
桥和父亲一起慢慢变老。
父亲重病住院了,远在新疆的吴维敏二十多天后才知道。那天早晨上班前,他给远在江西的母亲发了视频电话,响了很久母亲才接通。母亲老了,满脸写着疲惫,神色慌张,躲躲闪闪间,他看见了病床上悬挂的输液器。追问之下,才知父亲因脑梗已住院多日,吴维敏内心一阵焦灼。
自打他17岁那年偷偷报名参军,到2009年末转业到福建省文联工作,再到2017年2月参加援疆工作,他与家人从来都是聚少离多,他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而现在,那份潜藏心底的、难与人言的愧疚,终于还是冲出眼底,红了眼眶。但他又何尝不知“忠孝难两全”的道理呢?
放下手机,他向昌吉州文联的领导和援疆指挥部的领导说明情况,经允许,在对接好工作后,他匆匆忙忙登上了前往江西的航班。在飞机上,他回想起17岁那年第一次远行的场景,父亲站在桥的这边招手,母亲直抹眼泪。
打小顽皮的他却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看到征兵的消息,他怕家人不同意,就偷偷报了名。直到要走的那天,他才跟父亲说了这件事。出乎意料地,父亲很支持他的选择。自那一别,就是近20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后在福建工作,与父母见面也是极少。父亲常同母亲说:“这个儿子是送给国家的。”语气里却满是骄傲,他知道,父亲是为儿子感到自豪,可父亲真的老了,时间像小石桥下的流水一样,流过父亲的年纪,洗白了他满头的黑发。
记得上次回家看望二老,父亲身体尚好,在医生的再三劝诫下,早就戒了烟酒,看起来精神许多。爷俩坐在茶桌前,下棋喝茶,聊起援疆的事情,吴维敏滔滔不绝地说,老爷子就安安静静地听,时不时点点头,询问几句。末了,抬起头,忽然说了句:三年啊,你头都不回,一去就是三年……
凌晨两点的昌北机场,行人渐少。吴维敏出了站,打了辆车急速向医院赶去。医院的楼道里灯火通透,白的像雪一样的光,照着那一排排的病房。他赶到父亲所在的病房里时,父亲半眯着眼睛,意识模糊,已然不认识这个冲进病房的人。吴维敏走过去,拉住父亲干巴巴的手,长久无言,久别的父子俩再重逢,却是在这充斥着消毒水的病房里。
哥哥拉着他走到楼道里说:“哎呀,你怎么还是回来了?咱妈不都给你说已经没事儿了嘛!”
“咱爸住院20多天了,你怎么不给我说……”话说到一半,他叹了口气,他知道,家里人不告诉他,是怕打扰他的工作,怕他在外地担心。
那些天,吴维敏每天24小时在医院陪着父亲。他明白,这种独立的人格来自自己的经历,也同样传承于父亲。
哥哥告诉他,父母每天在家关注四个地方的天气预报:昌吉、福州、珠海、九江。这四座城市分别住着儿子、儿媳、孙女、其他家人。哪个城市的天气变了,他们就打电话给生活在那座城市里的亲人,嘱咐他们添衣穿暖,注意身体。
今年春节的时候,吴维敏回了一趟家,老爷子身体恢复得很不错,他们聊以前的事情,聊到那座桥,再问及他工作的事情,老爷子笑着对他说:“你现在也是一座桥,一架沟通闽昌两地文化的桥,你要做好服务工作,让两地的文化通过你这座桥相互交流啊。”
小时候,父亲就给儿女们讲“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的道理,时至今日,吴维敏依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与人为善的信条。结合自己的工作,做好服务工作,何尝不是这句话的另一种表现呢?
2017年2月,吴维敏受福建省委组织部派遣参加第七批干部人才援疆工作,任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分管办公室、组联室的组织人事、财务、组织联络等业务及相关科室和协会工作。
他是福建省派遣的第一批到新疆进行文化援疆的干部,作为福建省“文化援疆第一人”,他力求自己开好头,为搭建闽昌两地文艺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进一步扩大闽昌两地文化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促进文化沟通,他积极组织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剪纸和玉石文化等各门类文艺交流活动,努力提升闽昌两地文艺事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到昌吉州文联后,吴维敏快速了解相关工作,适应工作强度,立即着手策划在昌吉举办“丝路画语——福建省画院书画作品展”及采风交流活动。为了办好这项活动,他积极与福建和昌吉两地文化单位对接,倾听当地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实地勘察活动场地,确保活动顺利举办。为丰富活动内容,他组织10余位闽疆两地书画艺术家深入到木垒县平顶山、马圈湾、菜籽沟,阿勒泰地区的铁热克提乡、吉木萨尔县的采风基地,艺术家们以速写、摄影、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了解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即兴进行了艺术创作,用画笔采撷了新疆优美的地域景观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写生途中,和书画家们入乡随俗,住毡房、啃馕饼,与牧民共处、和牛羊“对话”,保障了活动的服务工作。
近三年的援疆工作中,他还先后组织两期美术和书法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福建省12位知名美术和书法艺术家来昌吉州文联担任教学任务,培训美术和书法人才180余人次,为昌吉州美术和书法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组织在福州举办“庆十九大·丝路情玉石梦——第二届和田玉精品交流展”,共展出100余件精品和田玉艺术品,充分展现了和田玉的俊美和新疆玉文化魅力;邀请36位艺术家和领导在昌吉州组织举办“辉煌四十年——闽昌摄影作品联展”和“闽昌精粹——非遗剪纸艺术家作品联展”,并组织为期5天的采风交流活动,共展出闽昌两地摄影作品160件和非遗剪纸艺术家作品120件,充分展现闽昌两地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喜人变化和辉煌成就;在昌吉州开展冰心文学进校园活动,组织冰心先生生平图片展、“我读冰心”征文和评奖,以及“爱意盈怀——冰心作品诵读会”活动;组织开展闽昌两地文学周活动,邀请闽昌两地知名作家共聚昌吉,进行交流学习体验生活和文学创作;协调做好北庭雅集文艺沙龙和各项文艺采风,以及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共组织雅集文艺沙龙活动88场次,各门类文艺采风活动10余次,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军营、进校园,送文艺到农村、到牧区和新春送灯笼送春联等文艺展演和活动,努力实现昌吉州的文艺发展和繁荣。
除了日常的工作事务,他还积极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与哈萨克族努尔艾·热合木江一家结为亲戚,结对认亲帮困扶贫,经常走访慰问和看望,多方联系,帮他们解决工作问题,建立了亲密的感情。
“于我而言,新疆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2010年的时候,我就陪同福建摄影家到伊犁采风,沿途的风土人情深深打动了我。林则徐当年在新疆兴修水利、心系民生的事迹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疆是一块文化的沃野,我能在闽昌两地文化交流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深感荣幸。”吴维敏说。(作者:冉歌舒)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