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吉林非遗传承人用“新”发扬满族毛毡擀制技艺
2020-10-16 09:01:2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在吉林市某座繁华商场的一个小角落,货架上陈列着很多精美的毛毡摆件和材料包,其中有可爱的小猫、小狗,也有手工制作的大毡帽……这些新潮“萌品”来历不凡,它们与市级非遗项目“满族毛毡擀制技艺”有着深切的联系。

  42岁的传承人陈秋菊是这家小店的主人。如今,她一边靠着自己灵巧的手艺开店做生意,一边将这项老技艺与现代流行的毛毡技巧相结合,向人们传播非遗文化。

  陈秋菊所在的吉林市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域内有20多万满族人口,满族历史遗址遗迹众多,民俗风情浓郁。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野外作业需要劳动保护,旧时穿毡靴、毡袜,戴毡帽是常见的防寒方式,既保温防潮,又经久耐用。久而久之,满族毛毡形成流派,被不断传承和发展。

  陈秋菊能成为传承人,此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满族毛毡擀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杨广义,是河北承德的满族人。他从小在德发魁帽店学徒,而后自立门户经营永发魁鞋帽作坊制作毡帽毡靴。1938年,日寇抓壮丁拆散了杨广义的家庭,一家8口人仅有杨玉珍一人幸存。

  第二代传承人杨玉珍,在动荡中继续制作、缝补毡帽毡靴以及各种服装鞋帽勉强度日,独自生活。

  第三代传承人于桂华,身患残疾的她在走亲戚时,发现了在路边跌伤的杨玉珍并送其回家,还帮忙烧水做饭,每天照顾杨玉珍的饮食起居。杨玉珍感动之余,将制作毡帽毡靴的手艺教给了于桂华。后来,杨玉珍回河北承德寻亲一去不回,于桂华便成了杨广义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吉林的唯一传人。而陈秋菊正是于桂华的独生女儿,由此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据了解,满族毛毡擀制技艺的代表产品毡帽需要经过剪羊毛、湿毡、擀压、塑形等17道工序、历时9天完成,整个帽子是一体的,没有拼接,没有缝补。技艺的传承可以见证东北文化中居住、服饰、地域等变迁,更能佐证满族人在东北的生活状况和民间技艺特点。

  然而在陈秋菊眼里,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在制作过程中,融合了现代手法,以及很多现代文化元素,这样更能够吸引年轻人。”她说,“我在教顾客们制作毛毡的同时,也告诉大家这是一项非遗技艺,毕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她把毛毡材料装成一个个小包来出售,让大家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耐心地告诉大家制作方法。“年轻人喜欢制作钱包、卡通玩具,也尝试制作毛毡靴等实用性物品。”陈秋菊称,有几位年轻的大学生是技艺发烧友,时常来店里练习制作。

  如今,陈秋菊受当地文化馆之邀,经常在新媒体平台上教授网课。她靠自己的方式,将传统与流行很好地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项老手艺的存在。陈秋菊10岁的女儿张竞文也是发烧友之一,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多个作品,她也和母亲一样,热爱手工、热爱这项技艺。

  “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一直传承和发扬下去,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陈秋菊说。

【纠错】 责任编辑: 郭聪
加载更多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稻田飘香收获忙
稻田飘香收获忙
新疆旅游业“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游升温加速
新疆旅游业“回暖” 阿勒泰秋季旅游升温加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1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