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长鼓奏响“脱贫”新乐章
2020-08-14 14:33:0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瑶族长鼓是流传于广东连南瑶族地区用于民族舞蹈表演及伴奏的主要道具,是千百年来瑶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而乐观的精神面貌。图为2019年“盘王节·耍歌堂”活动现场。新华网 陈雪莹/文(连南融媒体中心丘志高供图)

  唐桥辛二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长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六岁起学习长鼓,被当地称为“鼓王”。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长鼓制作技艺从选材到成品基本为手工制作,是体力活。今年79岁的唐桥辛二公已经很少做长鼓了,偶尔指点一下徒弟唐买社吊。图为师徒交流长鼓制作。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唐桥辛二公家里依然留存着长鼓制作的工具。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以及向老前辈的学习,唐买社吊入选传统技艺类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学习长鼓制作技艺是受父亲熏陶,也是由他搭桥牵线。”唐买社吊的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耍歌堂”代表性传承人唐买社公,也被称为油岭“歌王”。图为唐买社吊(左)、唐桥辛二公(左2)、唐买社公(右2)合影。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制模、镂空、修整、油漆……唐买社吊说,长鼓制作为手工制作,步骤繁多,对体力要求非常高,且每一步都需要耐心打磨。图为长鼓制作步骤演示。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工作室内晾晒的“鼓面”。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由于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此前长鼓制作技艺的传承只能靠前辈口传心授。唐买社吊用了大半年整理,总结出一本教材,用于展示这门传统技艺。“虽然现在只是初稿,但是我有信心能印刷出版。”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瑶族长鼓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是不可磨灭的。”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唐买社吊担心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并开始培养接班人。图为唐买社吊和学徒交流。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学徒在制作长鼓。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就开班教学。”唐买社吊说,高中生的想象力丰富,是培养为传承人的潜力人群。此外,他还为当地贫困户和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助力他们脱贫致富。图为广东瑶族博物馆2020年“瑶族非遗技艺传承之百人制鼓”研学活动。新华网 陈雪莹/文(连南融媒体中心丘志高供图)

  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唐买社吊在老前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出精美的长鼓。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唐买社吊说,工艺坊的经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他们也面临着生存压力。“我们现在计划通过量产工艺品的形式,扩大经济效益,以带动旅游业发展,为连南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图为长鼓工艺品。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如今,走在连南的大街上,长鼓形状的灯饰随处可见。长鼓制作技艺的发展不仅让更多人听到瑶族的好声音,也让这里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新华网 陈雪莹/文 林晓蕾/摄

【纠错】 责任编辑: 万芷伊 陈凯昊
加载更多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克什克腾风光
克什克腾风光
吉林珲春:边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吉林珲春:边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910112636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