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共享充电桩”骗局的背后
2019-06-18 09:40:07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日前全国多地开展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中,不乏诸多关于新能源汽车体验的报道,展现了新技术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图景。同样引发人们关注的,还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日前刊播的一则关于“共享充电桩”骗局的报道。节目中提到,一家名为“上海顺骑共享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打着“共享充电桩”的名义吸引各地普通民众“认购”,宣称“一个月就能回本,一年净赚十几倍”,最后被发现是个伪造各种证照、精心布置的陷阱,既损害了认购者的切身利益,更让共享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事物被污名化,亟待相关部门重视。

  充电桩不足是制约当下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一个短板。在供不应求且供需并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借鉴滴滴打车、Airbnb等模式经验,共享充电桩设想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沿着这种思路,已经安装了充电桩的车主,完全可以借助平台把自己的充电桩共享出来,既可以赚取一定的闲置资产收益,又能精准匹配其他用户需求,增加整个社会的充电桩服务供给,实现各方共赢。正是这种客观需求的存在,给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节目中提到,这家企业在说服潜在的认购者时强调“广告上面说充电桩是国家扶持的项目,新能源汽车都要充电对不对?以后节能是趋势”,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剖析该企业的骗局,实际上在顶着“共享经济”的光环开展认购时,就背离了“共享”的本意。严格地抠概念,共享经济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地匹配社会上的闲置资产,既使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获得额外收益,又让需求者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使用或享受这些产品或服务。在这起案例中,很多认购者并不拥有充电桩、也不是充电桩厂家,非但如此反而先要投入资金购买充电桩,这就埋下了风险隐患。与滴滴车主不同的是,新购置的小汽车最起码还有实用性,而购置充电桩的安装、维护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更何况,透过该企业的一系列证照造假行为,其原本就是假借“共享经济”制造骗局,也就注定了结果。

  骗局的产生,往往是利用了人们非理性地追逐利益。然而,透过近来的一些套路不难发现其时下的一些鲜明特点:一是概念游戏越来越多。从量子系列保健品,到所谓的“以房养老项目”骗局,一些新概念成了不法分子包装骗局最常用的话术。二是假借政策背书的手法不容忽视。无论是推广“以房养老”,还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近年来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些民众对这些政策了解不够准确、透彻,却又单纯地想着“一年净赚十几倍”的发财梦,结果被不法分子利用。这提醒人们要不断增强对这些骗子套路的辨别能力,切勿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还应该看到,涉及到共享充电桩、共享单车这类准公共服务产品,商业的逻辑并非总能切中“共享经济”的实质,从而完美地解决人们的现实需求。通过相关报道不难看到,近年来部分新能源车主的确借助一些共享平台,将自家充电桩共享出去了,但实践证明,虽然国家电网支持个人安装充电桩,但从数千元的安装费到阶梯电价,一旦用电量达到三档,“共享”的收益往往无法填补电费支出了。这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在有效管理和服务各类共享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弥补共享经济背后的民生短板方面,相关部门还应该多加努力。(子 长)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可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护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护
国际油画展“添彩”中俄博览会
国际油画展“添彩”中俄博览会
国际·一周看天下
国际·一周看天下
青藏高原首次进口瓶鼻海豚
青藏高原首次进口瓶鼻海豚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63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