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写好汉字,须臾不可自弃
2019-02-20 09:17:15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寒假进入尾声,不少学生开启了“狂补作业”模式,一款名为“写字机器人”的“黑科技”也悄然流行。据报道,只要下载软件、简单组装、导入书写内容,这款机器就能为人“捉刀代笔”,甚至还可以模仿出使用者的笔迹。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有些家长为之鼓掌叫好,纷纷“求链接”。

  揣测这些“点赞派”的心理,大概一来认为学校誊抄类作业太多,与其机械重复地写字,不如多做几道奥数题;二来心中对汉字书写重视不足,甚至觉得写字的必要性早已不复以往。如此想法确有其现实土壤。在这个“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时代,键盘上的手指翻飞代替了白纸上的一笔一划,手机里的语音与表情让交流变得简单又高效。倘若完全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抄写、练字似乎真的可有可无。

  但书写的意义真的如此浅薄吗?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从跌宕遒丽的书法艺术,到“心正则笔正”的哲学思考,横折弯钩之间凝结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判断;从描绘世道人心的唐诗宋词,到记载正朔交替的史书典籍,是汉字传承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而汉字之美,只有在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机器书写得再工整,也传递不出一个人对于汉字书写的审美,更遑论体悟汉字背后的深刻意涵了。一言蔽之,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赓续。

  从教育的角度看,适量的抄写也绝不是“形式有余,意义不足”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夯实基础必不可少的一环。揆诸中国近代那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大师,无一不是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陈寅恪双目失明后用耳代目、以口代手坚持著书立说,这显然离不开此前下的抄写、背诵功夫;鲁迅自小喜欢抄书,后来为了校注《嵇康集》还将其工工整整抄写了三遍。作家孙犁直截了当地说,“读书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可见,打基础的阶段没有捷径可走,该死记硬背的就要死记硬背,该动笔时就要动笔,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一个新学期即将到来。当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整天琢磨着辅导班、践行着新理念时,也不能忘了那些“土方法”“笨方法”。(姜忠奇)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可
相关新闻
  • [及时点]新式寒假作业创意多,值得点赞
    设计冬奥吉祥物与奖牌、包饺子、画门神……寒假作业玩出新花样,形式、内容更丰富,探究式、体验式作业增多,不仅减轻中小学生寒假课业负担,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值得点赞。
    2019-01-27 10:24:50
  • 新华网评:陪娃写作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家长陪娃写作业的各种段子频出。有人表示感同身受,有人身临其境般地帮忙“吐槽”,有人根据“音调高低、嗓门大小”区分“佛系大家”与“咆哮高手”,有人把陪娃写作业列入影响健康的“高危职业”,还有人陪娃陪出了“新高度”,“顺便”拿下了教师资格证……
    2018-12-07 10:36:40
  • 禁止家长改作业不妨疏堵并举
    多地将教师要求家长评改作业列入明令禁止的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象的普遍性,尽管这可能是矫枉过正之举,但如果教师将职责都推给家长,则明显有违师德师风,需要重视与纠正。
    2018-10-23 09:14:24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探访转型期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探访转型期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工地上的元宵节
工地上的元宵节
雨水至 劳作忙
雨水至 劳作忙
火树银花迎元宵
火树银花迎元宵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13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