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随后,人教社回应,称地动仪相关内容确实从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编进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专门讲述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指出其对科技的重大贡献,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技,“要像张衡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此次关于张衡地动仪的争论,若厘清了争论的症结所在,对于未来完善教材编写思路不无裨益。关于张衡地动仪争论背后的症结,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张衡地动仪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样的?搞清并尊重事实,在所有价值排序中理当位居前列。其二,教材到底该承担怎样的功能,是侧重价值宣导还是启发思考,应如何实现二者的兼顾?
就事实层面来说,目前和地动仪相关的确凿材料相当有限。张衡地动仪在史书上的相关记载只有短短百余字,教材上那张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照片,是现代人基于史籍和研究制造的复原模型。这个模型具不具备预测地震的功能,在学界曾受争议。如果进一步观察国内外学界的观点,会发现连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形状究竟如何,也都存在不同意见。
教材并非不能介绍张衡地动仪,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其实,像此前历史课本中将张衡地动仪作为古代高科技典型,不如现在教材改版后,基于目前所掌握事实,呈现其真实的“素颜”,以启发学生去探寻古代科技的真实面貌,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同时,这一改动也当启发公众对教材功能的思考,即我们希望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启发思考和价值宣导两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矛盾,但如果不尊重事实,就有可能制造割裂。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教材选用张衡地动仪,是当作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例证。但由于年代久远,特别言之凿凿的原物复原、功能再现是难以实现的。与其传递模糊不清的信息,倒不如留下一点余地,在激发孩子们对古代技术的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对历史上的地动仪到底是怎么回事、地动仪和现在的地震监测进行深入思索。既传递文化知识,也激发探索欲。
近年来,关于教材内容是否真实客观的讨论出现不少,尊重客观真实也成为教材调整共识性的方向。地动仪其实并未消失,而是承担的角色有所变化,它不再只是一个科技水准的例证,更是启发思索的载体。对于古代的科技成就,应当嵌入现代的思考模式中,能够对思考能力、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产生作用,才能最终为历史认知、文化自觉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希望这次地动仪在教材中的调整,可以对完善未来的教材编写乃至调整教育理念,产生积极作用。(作者:敬一山,系媒体评论员)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