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事情都希望享受权力的照拂,这种景象不正常,更不应出现在教育领域。
这两天,网上风传一张“家长晒家庭官职求关照”的聊天截图。截图中,自称陈某某妈妈的人开宗明义,说自己是莆田市旅发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并列举了家里所有能攀得上的“公家人”。
比如,孩子的爸爸是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该市荔城区分管教育的某位常委是她父亲的高中学生;父亲在市纪委担任副处级纪检监察员;莆田市教育局师资与人力科科长是她的表姐夫……
据新京报最新报道,涉事学校校长证实了此事。而莆田市荔城区教育局则表示,正在调查。
家长一顿花式“报官名”,妥妥地收割了今天网络流量的“半壁江山”。网友们也边“吃瓜”边当起了评论员,分析这“陈妈妈”的用意何在——有网友认为这是在“秀肌肉”,炫耀一下自己的显赫身世,好让老师对孩子刮目相看;另一部分人则持“资源置换论”,背后的潜台词是“咱上面有人,有事您说话”。
但无论是哪种目的,这位妈妈真可谓是智商、情商“双商堪忧”。这事在网络上的发酵以及当地介入调查的现实也证明,“陈妈妈”这次是真的“秀”砸了。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一种优越感,恨不得在孩子的脸上贴上“我妈妈在某某国家单位,我爸爸是副局长,我表叔是副市长”等能反映地位的标签。家长想说的,无非是让老师对自家孩子多多照顾。
作为家长,想让老师尽可能多了解学生,当然无妨。但不是说要给老师看家底和关系网,而是应该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优点和缺点等等。让教育攀扯上权力网,这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无益。
很多家庭都有个吃“公家饭”的亲戚。你家是正科级,别人家孩子二叔是正处级、副局级——“论官排位”“因权施教”的必然结果,就是没有赢家。
因此,不光是家长不宜“自报家门”,学校也应该对此避而远之。孩子们在入学的时候,都会填写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信息,有些重点学校甚至连祖父辈退休前职业都要填写。前阵子还曝出,深圳某幼儿园调查学生家中户型、房价;还有些幼儿园的家庭作业是把自家的汽车标识画出来。这些变相摸底的做法,都难言合理。
另外,在有些基层,亲戚关系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社会关系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希望动用关系和享受权力的照拂。正如《中县干部》所讲到的“政治家族”现象,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更为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
但即便社会再错综复杂,学校都应该是最清朗的地方。教育是良心事业,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如果以自身地位和资源为荣,让孩子在学校得到特殊优待,不仅有违教育公平,也是对教育的公然污染。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老师可以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而一旦这种公平被权力、财力所胁迫,一旦演变成家世的比拼,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深受其害。公平缺失的教育,本质上就是树“负面教材”,这显然是应该尽力避免的。(薛文俊)
-
家长不生气,就是对孩子好吗?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不是不生气,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多沟通多交流。对于孩子的不良言行,家长在本该生气的时候,一味忍着不生气,太重视表面上的和谐,有时并不是对孩子好。2018-09-20 08:58:06
-
幼儿园“揪出造谣家长”,就能回击甲醛质疑?
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让已退学的家长“意难平”,也无益于涉事幼儿园后续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2018-09-19 08:47:26
-
面对“甲醛疑云” 幼儿园须尊重家长知情权
出现争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冷静面对问题,一味用强。对待家长尚且如此,“教育”懵懂无知的幼儿们更是可想而知。2018-09-19 08:37:38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