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古时乘车,是一种供人旁观的仪式
2017-11-15 07:50:02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悠悠出了仪式感的样子。而如今什么都快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这样的形容都赶不上,汽车、火车、动车、高铁、飞机,现代人要用它们去追赶自己的快节奏生活。这些交通工具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倏忽一下子拉近了空间,捎带着也把时间拉扯少了,于是人们便再不用像古代,去哪儿都怕慢得来不及,去哪儿都需要长久的酝酿。

  当然,古代也是有车的,虽然是“慢车”。根据《左传》、《荀子》之类的古籍,相传是在四五千年前的夏朝,由古薛国一个叫奚仲的车服大夫最早发明了马车。奚仲所造的车有左右两个轮子来保持平衡,还有车架、车轴等部件,已经是很完备的车的样子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奚仲造车”。人们驯马来作为车的动力,大大方便了出行。一样实用的好东西一旦出现,总有机会快速地风靡起来。于是,古代的青年出行,便有机会碰上“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艳遇了,而那时姑娘嫁人,大包小包的也可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离开娘家了。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车也被牵引着上了战场。在古代,一辆战车上一般配有三名甲士,车左一人,车右一人,御手一人,车左要保证车子能及时左向转行,车右要保证车子能及时右向转行,而御手则要保证拉车的马始终要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样三人一车一马的组合,再加上随车步兵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称为“一乘”。这样的计量单位,将具象的人与车马统统化为抽象的兵力,诸侯国们纷纷较劲,想要攒足尽可能多的兵力与别国较量,今日你是“千乘之国”,明朝我就做一个“万乘之国”给你看。不仅国家与国家如此,一国之内的势力间也各有各的较量,孟子曾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现代的富贵人家,说起车来总以豪华价高的品牌为贵,但在从前,则是妥妥的数量占优。那煊赫的场面就算见不到也不难想象,千百辆车过,来时尘土飞扬,去后狼藉遍地,当然也少不了要在后面收拾的人。

  中国古人讲究规矩,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有了能驾的车,当然也得有驾车的规矩。《说文》中说“君子德车”,意思是说只有君子才能登车。春秋时期,还有士大夫出行不能步行、必须乘车的规矩。孔子心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他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买棺椁,孔子便以自己做过士大夫,出行不能无车为由拒绝。这样的分化在今天看来有点夸张,在今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坐豪车,但最起码还有公共交通工具供大众选择。不过说起来,君子们的乘车体验也并不是那么好。《论语》中说:“(君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必须端端庄庄,乘车在此时倒成了一种供人旁观的仪式。君子不光乘车,也要会驾车。“御”是古代六艺之一,也是从周朝起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技能。《周礼》中规范了古代君子驾车时需要掌握的五项技术,分别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意思是说,君子们行车时需要和鸾鸟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时不能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时需要讲究礼仪,过通道时要驱驰自如,行猎时需要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这些听来都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今人大概是适应不了古代的车的,因为古代的马车牛车都只有两个轮子,因此很难在一定的重量和速度下保持平衡,越华贵的车越是这样。尤其古代帝王出行,为了让御辇平稳行进,车后面甚至需要数十个壮士的汉子用力协调。而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生产力,就只得忍受颠簸了。

  但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即便是再颠簸也是愿意忍受的,因为若没有“单车欲问边”,也就没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不是“妾乘油壁车”,就不能和骑白马的少年郎“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了。更何况,不论在古在今,从车窗外看出去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人坐在车里往前,世界在窗外后退,中间是众声的喧嚷,还有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思绪。(晏藜)

+1
【纠错】 责任编辑: 林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官厅水库天鹅舞
官厅水库天鹅舞
小学生课间做戏曲广播操
小学生课间做戏曲广播操
水库防护林美景如画
水库防护林美景如画
营救搁浅座头鲸
营救搁浅座头鲸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37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