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村里种植大雁米背后的“爱恨情仇”
2020-12-15 17:05:2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长春12月15日电 题:村里种植大雁米背后的“爱恨情仇”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

  对于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九沙坪村的村民来说,大雁曾是“大厌”的存在,因为它们踩踏庄稼、偷吃粮食。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雁来村里“打卡”时,却得到了村民们的盛情款待。“爱恨情仇”的变化,要从大雁米的种植说起。

  “它们吃稻米越多,我心里越高兴!”村里种植大雁米的带头人林魁说,这种米因大雁而命名,由传统方式种植,杜绝了农药与化肥。大雁米“上线”后,村民在稻田内不再驱赶大雁等候鸟,收获时遗留的稻穗还能作为候鸟的食物补给。

  九沙坪村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敬信湿地,这里湖泡连片,是水稻产地,也是候鸟栖息地。

  曾经,人鸟矛盾在候鸟迁徙季时有发生,村民的庄稼被候鸟踩踏,候鸟的生命被农药威胁。“那会儿真是互相看不顺眼啊。”林魁说。

  转变发生在2012年。随着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九沙坪村村民的想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鸟都是保护动物,很珍贵。”林魁说,“看见大雁被网住或者被鞭炮惊吓,开始有些心疼。”

  同年,村里自发成立了护鸟队,今年52岁的肖建华是最初的7名队员之一。“我们每天都巡护,同时也做一些宣传,效果很好。”肖建华说。

  候鸟数量多了,村民损失却少了。“观鸟经济”的兴起,让村里发展起了特色旅游,当地农家乐、土特产都因候鸟带来的“流量”而提升知名度。村民与大雁,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2015年9月,九沙坪村成立了珲春市大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珲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组织联手种植大雁米。林魁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种植队伍,村里每年会从水稻销售利润中拿出8%,用于维持护鸟队和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

  “虽然大雁米不用农药化肥导致产量有限,但是价格高,最终收益还比普通大米多一些呢。”林魁说,如今在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保护自然、保护候鸟努力着,大雁米、天鹅面等有机农产品的出现,就是积极行动中的有益尝试。

【纠错】 责任编辑: 梁海燕
加载更多
冬日星空
冬日星空
山东枣庄:红火的温室大棚
山东枣庄:红火的温室大棚
安徽黄山:雪润宏村
安徽黄山:雪润宏村
国际·一周看天下
国际·一周看天下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86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