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救命毒师
2020-09-03 08:14:41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一个真菌的世界。

  从沙漠、森林、海洋,再到我们的皮肤,真菌无处不在,我们却知之甚少。全球大约有150万个真菌种类,人类所了解的却仅有10万种。

  因为无知,所以凶险。

  云南省卫健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死亡12人。而疫情以来,云南省累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2例。

  “云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数超过新冠”的话题,一时冲上微博热搜。

  李海蛟也看到了这个话题,他并不惊讶,因为他是全国少有的菌菇中毒研究者,十余年来,他一直在寻找毒蘑菇。

  但是,12条生命的逝去,让这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副研究员忧心忡忡。他和同事们深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李海蛟

  菌菇猎手

  李海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辛苦跋涉,只为了一件事,寻找真菌。

  真菌的种类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50万种,已经被人们描述过的种类却只有10万个。“这就是人类‘最熟悉的陌生人’。”李海蛟说,“寻找它、描述它,从而让人们认识它、熟悉它,利用它的好处,规避它的凶险,这就是我的事业。”

  林间松下、屋角墙边,随处可见的菌菇,就是真菌,是李海蛟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每年6月到10月,雨季来临,菌菇破土而出,这是李海蛟最忙碌的时候。

  寻找菌菇,可远不是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唱的那般轻松快乐,“菌菇猎手”们常要走进晦暗幽僻、人迹罕至的深山和丛林,眼前风景虽美,却危机四伏。

  那是一年雨季,李海蛟和同伴进入广东省肇庆市境东北部的鼎湖山区采样。氤氲的水汽,使山间繁盛生长的草木更显神秘。

  走着走着,树枝上一朵奇特的蘑菇,吸引了李海蛟,他眼中只有蘑菇,全然没注意到树枝上还有一个蜂巢。

  李海蛟伸手把蘑菇拽了下来,树枝摇晃,“嗡!”……一团“黑云”腾空而起——那是一群受到惊扰的野蜂。等李海蛟反应过来时,野蜂已围了上来。他赶紧挥起手边装着样本的口袋,慌不择路,落荒而逃。

  等把野蜂甩下,他低头一看,手中的口袋不见了。他大惊失色,顾不上浑身蜂蜇的疼痛,赶紧掉头去找,此时,他又忘了野蜂的威胁,眼中只有那个装着奇特蘑菇的口袋。

  所幸,口袋找到了,李海蛟长吁一口气,随即又龇牙吸气,身上的疼痛更剧烈了。

  在户外,野蜂是最危险的“敌人”!“幸好当时那群野蜂的毒性还不算太大!”别看李海蛟说得轻松,这次历险在他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痕迹——右腿膝盖上方,永久地留下了一块坏死的皮肤。

  十余年的寻找,类似的危险数不胜数。但李海蛟更在意的是他的收获,他已发现新种40个,新组合种13个,发现中国新记录种35个……

  李海蛟的寻找还在继续,因为还有太多的物种隐藏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不为人知。

  致命诱惑

  李海蛟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一排排菌菇的模型,看上去很美——

  红色菌盖上洒满白色“波点”,是毒蝇鹅膏;洁白无瑕的是致命鹅膏;通体清新淡黄色的是黄盖鹅膏……

  从名字上就不难看出,这些美丽的菌菇,其实都是致命的“诱惑”。

  “我国毒蘑菇的种类太丰富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种类有约500个,而其中剧毒可致人死亡的有近30种。”李海蛟说,我国一些地区有食用野生菌的习惯,这潜伏的危险,让他忧心忡忡。

  去年6月,一年中蘑菇中毒事件最高发的时期即将到来,李海蛟“连线”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疾控部门,成立“全国野生菌中毒防控同盟”,为各地疾控部门和医院提供鉴定、检测以及各种技术支持,协助他们处理蘑菇中毒事件。去年下半年至今,李海蛟参与处理了500余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其间,他还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种——毒鹿花菌。

  今年3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发来求助:4名患者食用了蘑菇汤煮的面条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并发生了严重的肝损害。但当地医生和专业人士都辨认不出,患者吃的到底是什么蘑菇。

  看到样本照片,李海蛟等几位专家认为这种蘑菇很可能是常见于斯堪的纳维亚、东欧及北美洲五大湖区的鹿花菌。这种布满褶皱的蘑菇虽然美味,一旦烹饪不彻底,就会导致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死亡。这种蘑菇在我国很少被发现,几位中毒患者应该是把它当成了可食用的羊肚菌采食了。

  虽然外观形态和中毒症状都吻合,但李海蛟还是有些疑惑。鹿花菌多生长在欧洲的低海拔地区,而这次中毒事件发生在我国高海拔地区;鹿花菌一般生长在针叶树下,而这几位患者是在栎树底下采的蘑菇……

  李海蛟突然想起,3月13日,贵州省遵义市也发生过一起菌菇中毒事件,情况跟这次十分类似。这为他打开了一个新思路——

  我国云贵地区是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许多种类都是当地特有的。引起这两次中毒的菌菇,会不会并不是欧洲的鹿花菌,而是一种独特的新物种?

  李海蛟赶紧请当地疾控部门寄来样本,检测、比对DNA、构建发育树……他发现引起这两次中毒的蘑菇,虽然与欧洲的鹿花菌亲缘关系较近,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李海蛟与同行将这一新种命名为毒鹿花菌,其毒性研究、临床救治探索等一系列科研课题迅速展开。

  通缉毒菌

  “越鲜艳的蘑菇,毒性越大。”

  “蘑菇与大蒜同炒,大蒜变色证明有毒。”

  “蘑菇不能跟茄子同吃,不然会中毒。”

  ……

  一边,民间流传着各种判断毒蘑菇的传言;一边,蘑菇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据统计,蘑菇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比重超过10%,而因蘑菇中毒致死的人数占食物中毒致死总人数的30%至70%。某些具有肝毒性的鹅膏属物种中毒的病死率甚至高达80%!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类急症。

  2018年,李海蛟等人来到重庆市石柱县,这里被当地人誉为“蘑菇天堂”。在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门口,聚集着大批贩卖蘑菇的散摊儿。李海蛟和同伴挨摊儿帮摊贩挑拣具有微毒的蘑菇,在传授辨认毒蘑菇方法的同时,耐心劝解他们不能吃,更不能卖。

  就在李海蛟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老山民背来了一大筐蘑菇。李海蛟朝筐里一看,大惊失色——

  筐里的蘑菇大部分是亮丽乳菇,其间掺杂着几朵“粉嫩”的白蘑菇。这些白蘑菇竟是致命的淡红鹅膏菌,只是因为还没长大,菌盖上的淡玫红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因而被山民误采。

  李海蛟赶紧将毒蘑菇挑拣出来,“这要不是被我们碰巧遇上,一定会发生十分恶性的中毒事件!”至今想起,李海蛟还心有余悸。这让他意识到科普的重要,“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毒蘑菇,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每年,李海蛟和团队都会制作许多通俗易懂的科普挂图,分发给各地的疾控部门,张贴警示。除了讲述新发的蘑菇中毒案例,更多的是分时段向中毒高发地区的居民介绍当地毒蘑菇的种类,以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春季时,当玻璃窗上蒙上密密的水珠,居住在华南地区的人们就知道,“回南天”(注:“回南天”,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到了。一种叫作致命鹅膏的蘑菇,也会随着雨水的到来钻出潮湿的土壤。这种看似纯洁而美丽的“小伞”,其实是“头号毒王”,能对人们的肝、肾及神经系统造成巨大损伤。

  今年2月22日,李海蛟接到广东朋友的电话,闲谈之间,朋友提到当地雨下得不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海蛟似乎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气候反常,今年的雨水早,毒蘑菇极有可能很快就出现了!”虽然往年广东省蘑菇中毒案例多发生在3月之后,甚至五一前后,但李海蛟还是决定立即制作警示挂图,迅速传递给当地疾控部门。

  两天之后,李海蛟的判断得到了验证。2月24日,就在他发出警示图的当天,广东疾控部门报告了今年当地发生的第一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万幸,由于救治及时,患者没有身亡。

  有时野外科考,李海蛟会在偏僻的山村里,看到张贴着他和同事制作的挂图。李海蛟很开心,不亚于发现新物种,“我们制作的这些挂图,展示的不是高深的学术理论,而是妇孺可识的能救命的知识。”李海蛟说,能为保护当地居民的健康出力,这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更令人自豪。

  诊治共识

  蘑菇中毒病死率高,还有一个原因。

  李海蛟说,直到去年,我国蘑菇中毒诊治还没有相关的共识或指南,医院及医护人员对蘑菇中毒诊治缺乏统一认识和救治规范。

  许多致命毒菇非常“狡猾”。临床上,一般在患者转氨酶指标上升数倍之后,才会诊断为肝损伤或肝衰竭。而蘑菇中毒发病后,常常存在一个“假愈期”,当病人出现转氨酶升高时,为时已晚。

  李海蛟遇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一位致命鹅膏中毒的病人,经历了数小时“潜伏期”后,出现了胃肠炎症状。当他来到医院,接受转氨酶检测,指标没有什么异常。加之服用止泻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几乎恢复正常。患者和医生都没有太在意“误食蘑菇中毒”这一事实。

  不到两天,这位患者再次因胃肠道症状就医,这时他的转氨酶指标已超标80倍,肝肾损害已不可挽回,最终,这位患者不幸离世。

  “许多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李海蛟的声音有些低沉,“‘假愈期’也正是中毒救治的黄金时期,如果医生及时采取清除毒素的保肝措施,大部分病人都是能够抢救回来的!”

  李海蛟和医生们都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努力。

  去年,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等相关单位,邀请包括李海蛟在内的5位专家执笔,几十位国内中毒救治专家共同完成了《中国蘑菇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和《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专家们在流行病学、毒素分类、临床表现、病情分级、诊治流程等方面达成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对蘑菇中毒患者做出审慎适时的评估与治疗,“这就相当于给处理蘑菇中毒病例的急诊大夫,一个可以参考的公式。”李海蛟说。

  今年6月底,李海蛟接到全国中毒咨询热线(010-83132345)转来的一个求助电话:江苏省一位女士在松树下采了一盆蘑菇,食用后出现了中毒的症状。电话是病人丈夫打来的,他还将蘑菇的照片发给了李海蛟。一看照片,李海蛟被“震住了”,这是一盆剧毒的肉褐鳞环柄菇。

  “赶快去医院,千万别耽误!”李海蛟赶紧催促患者就医,他担心当地医生缺乏毒蘑菇中毒救治经验,还反复嘱咐患者家属,到医院一定把电话交给大夫,“我告诉他怎么治!”

  很快,接诊大夫打来了电话,李海蛟说,这位患者是肉褐鳞环柄菇中毒,如果救治经验较少,可以参照蘑菇中毒救治的专家共识。

  李海蛟没想到,接诊医生很镇定,“这个我前两天刚学习过!”听到这里,李海蛟松了一口气。数天之后,这位患者治愈出院。

  近年来我国蘑菇中毒控制和病人救治工作取得很大进步,误食毒蘑菇中毒致死人数明显下降,李海蛟并不愿多说这其中自己的辛苦,而是一直在说这是全国各级政府、疾控、医院和广大真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打乱了李海蛟原本的科考计划。他并没有休息,每天与全国的“救命毒师”们线上联系,随时出手,治毒救命。8月,疫情防控向好,也到了蘑菇中毒高发时段。李海蛟更忙了,最近十几天,他已经两赴河北,处理了两件鹅膏中毒事件。其间,他还去了趟云南楚雄,参加毒蘑菇救治论坛。很快,他又要和同事走进深山密林,寻找毒菌……

  “夏天就是这样的节奏。”李海蛟说,辛苦他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毒菌,避免受到伤害。(记者 孙乐琪)

【纠错】 责任编辑: 詹婧
加载更多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克什克腾风光
克什克腾风光
吉林珲春:边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吉林珲春:边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44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