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2020-07-02 16:29:5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重庆7月2日电  题: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新华社记者李松、黎华玲

  主汛期到了,一面锣、一支口哨被侯芳放在床头边上。“遇到下雨,就总睡不踏实。心里老想着万一有啥险情,一翻身就能摸到锣、哨,敲锣吹哨,冲出去就能给大家报信。”侯芳说。

(防汛抗洪·图文互动)(1)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重庆永川区,地灾监测员侯芳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侯芳是重庆永川区胜利路街道永钢村一名地灾监测员。她家附近就有永川最大的一处地灾隐患点,叫“古家坳不稳定斜坡”。因为地势沉降,大石坡上被扯出了七八条裂缝,受威胁的群众有32户149人。

  为了提高大伙儿防灾意识,前段时间侯芳提着锣在村里到处串,组织了一场防灾“微演练”。“暴雨天晚上睡浅点,如果听到我的锣声,就要晓得跑出门,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哦。”侯芳逢人就提醒。“要得、要得,我晚上还把自己的耳朵放‘灵光’些,听得到你敲锣。”56岁的村民官生学练得也认真。

(防汛抗洪·图文互动)(3)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一次巡查监测结束后,侯芳将锣、哨和卷尺按照自己的习惯放置在床头的柜子上(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农村在家的多是老人,遇到险情,一家一户打电话,反而耽误时间。锣一敲,周围四邻听得见。看着‘老土’,其实效率挺高。”侯芳说。

  最近,永川连降暴雨,砂土被水泡胀了,地灾隐患更大,现场监测需要加密。1日,瓢泼大雨从空中倾泻而下,侯芳换上筒靴,蹚过河沟,翻上地灾点上的斜坡,用皮尺贴着地皮一遍遍量裂缝有没有加宽。“监测数据比较稳定,但还是一点大意不得。”

(防汛抗洪·图文互动)(2)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重庆永川区,地灾监测员侯芳走在崎岖的山道上,进行巡查监测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当了3年多地灾监测员,细心的侯芳总结出不少地灾监测小窍门。侯芳告诉记者:“在有些粗的裂缝里,我会塞进一颗小石子,每次过来都要检查石子位置有没有变化。如果往下掉了,就表明裂缝又宽了,那得赶紧报告。”

  “在永川60处地灾隐患点,每处都有一名像侯芳这样的基层监测员坚守岗位。再加上地灾点驻守地质队员、片区负责人等,永川建起了四重地灾监测网,这些人都是防汛防灾的‘哨兵’,为群众的安全负起责任。”永川区地质地震监测站站长刘代健告诉记者。

  未雨绸缪在“灾”前。在永川,像水文站工作人员、河库河长等,都是一线防汛减灾的“哨兵”。

  在永川区临江河来苏水文站,流速仪接上电源线、信号线后,被站长钟睿平稳地送进河里。在监控室里,分工配合的工作人员李菲则负责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水文数据,每1小时向上报送一次。

(防汛抗洪·图文互动)(5)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永川区临江河来苏水文站,站长钟睿在安装调试流速仪。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7月1日14时,来苏站水位为301.4米,流量为3.84立方米/秒,水面浑黄,但“风平浪静”。“这是临江河‘温顺'的一面,但它也有狂躁的一面。”钟睿说,就在几天前,来苏站就经历了建站以来最大洪水,短短2个小时,水位就能上涨两三米。

  临江河贯穿永川城区,而来苏站正是洪水来袭时的预警“前哨”。这个水文站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报告可能出现的水情、雨情变化。

(防汛抗洪·图文互动)(4)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时间差——直击重庆一线的防汛“哨兵”

  7月1日,在永川区临江河来苏水文站,站长钟睿站在河边指挥控制台的操作员将流速仪放入水中。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如今水文测报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平时机器设备能自动记录、读取数据。”钟睿说,但汛期可不一样,这时还需要工作人员亲自上手测报水文情况。与机器数据比对后,为准确预警提供双保险,为防灾救灾留出更多的时间差。

+1
【纠错】 责任编辑: 詹婧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盛装起舞 好戏连台
盛装起舞 好戏连台
青海:巧手绣香包 浓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绣香包 浓情迎端午
朱鹮栖息地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扩展
朱鹮栖息地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扩展
夏日古镇风光美
夏日古镇风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18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