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追寻海岛的文明“年轮”——记扎根大连广鹿岛十余年的考古女博士金英熙
2019-10-10 18:35:4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大连10月10日电 题:追寻海岛的文明“年轮”——记扎根大连广鹿岛十余年的考古女博士金英熙

  新华社记者蔡拥军、郭翔

  即使在夏季最热的中午,金英熙的脚脖子上仍戴着厚厚的护踝,但她没有任何抱怨的意思:“海岛比较潮湿,对关节不好,我们考古的人都这样,只是我选了这里而已。”

  从2006年开始,每年3月到12月,金英熙都会出现在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远离她供职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十几年一贯如此。她说:“因为研究资料都在岛上,在北京是无法做研究的。”

  金英熙的研究领域是新石器时代,选定的研究对象是广鹿岛小珠山遗址,这里有距今约7000年的史前人类居住生活遗迹,揭示了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面貌,对研究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聚落形态和布局、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意义重要,对研究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传播通道也有重要影响。

  第一次采访金英熙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但她办公室里的壁挂式空调却用布罩得整整齐齐,一台电风扇送来有些温热的风。“主要是经费有限,空调用电成本高。”金英熙认为自己的科研条件并不差,“很多同事在边远的野外发掘现场,住的是帐篷,连电都没有,有的人你打电话找不到他,只能等他给你打电话,因为当地的信号不好。”

  遗址在哪里,研究就在哪里。从大连市区驱车1个多小时,再坐上近1小时的船,才能到达广鹿岛。而从港口到金英熙办公、居住的地方仍有一小段路。这里曾是镇上的养老院,金英熙最初住过更简陋的民房,后来镇里看她条件太艰苦,就提供给金英熙使用。

  在这个有些荒凉的小院里,一间房是考古成果的陈列馆,里面有陶器、玉器、鹿骨制成的鱼钩等,更多的文物陈放在其他房间。记者在其中的一个房间看到,带有出土标签的陶片被放在塑料包装袋里分行分列排在大桌面上,正在进行复原和修补。而在另一个大库房里,整齐地排列着整理箱,盛放着更多发掘出来之后还未来得及整理的物品。

  “这些都是金英熙带着人一一发掘的成果,别以为发掘很快,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拿着小铲小心翼翼地挖,拿着刷子一点一点地刷。”曾多年在广鹿岛镇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刘明德说,“金英熙带队在这里打了33个探方,最终确定23个遗址,使这里成为大连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历经3次系统性发掘,这里已经发现23处遗址,年代跨越距今4000年到7000年。2013年,小珠山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及学术价值受到广泛关注,长海县等方面正在加快推进小珠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看起来普通的陶罐,每一个都经历了复杂的发掘、复原过程。刘明德说,这里陶器很多,几乎每个都碎成了很多片,发掘之后要区分不同的发掘地点、层面,根据器型、纹理等一点一点拼凑出来,连发掘出来的泥土都要拿不同密度的筛子一次又一次筛过,防止错过珍贵的文物,有些细小的物品如骨针、作物种子等就是这么发现的。

  “这里的发掘现场基本是贝丘遗址,有机质多,浮尘也多,刺激性气味比较大,我是过敏体质,一到现场就咳嗽不停。”金英熙说这话的时候,不光是音量音调,眼神看上去也是平和的。

  刘明德回忆起发掘时的情景,仍然对金英熙满怀敬意:“她是肺纤维化,连话都不能多说,但这么多年就一直带病坚持了下来。”

  金英熙的办公桌旁放着两个哑铃,屋里还有健步器等健身器材。她说:“考古研究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大的心理素质,我每天都会进行1个小时的锻炼。”

  熟悉金英熙的人都知道,每年有两个日子她一定会回到家乡沈阳,那就是父母的生日。孝顺的金英熙最近因父亲病重住院有些“上火”,为了抓紧推出最新成果和带学生,她无法马上赶回沈阳照料,每天的挂念只能通过电话关心。远离亲人扎根海岛十几年,可金英熙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她说:“现在孩子们离开家乡工作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出生于1965年的金英熙不愿意回忆当年学考古的选择,她说:“人老了,七老八十了,才会不断回忆,我还没老,要向前看。”

  “毕业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小珠山遗址,估计这个项目我要做一辈子。”金英熙的语气波澜不惊,“这就是考古研究,每个人都这样,很正常。”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笑冬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成都:7只新生大熊猫齐亮相
成都:7只新生大熊猫齐亮相
宁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现花海
宁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现花海
所罗门群岛风光
所罗门群岛风光
南宁:华美夜色扮靓东博会
南宁:华美夜色扮靓东博会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08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