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沪苏浙皖聚焦太湖综合治理显成效
2018-12-17 12:15:5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上海12月17日电(许东远)“这是蒸馏水,这是太湖水,两者放入试剂的颜色差不多,这说明氨氮的含量非常小。”在太湖检验船上,研究员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现场检验当日从太湖里抽取的水样本。

  近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主题,在无锡、苏州、嘉兴和湖州等地沿太湖展开实地视察。

  太湖流域地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水污染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是控源。”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超表示,控住污染源是太湖水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沿湖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加强城市管网建设,将生态建设与水利防治相结合,建立太湖水治理长效机制。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进多地生态协同保护,努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上海市青浦区正积极实施企业污水纳管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有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河道综合整治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目前,青西三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为96%,企业污水纳管、畜禽养殖场全面有效治理已全覆盖。

  江苏省无锡市从2007年开始持续10年进行环境污染整治,关停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业,化工企业数量从2007年2955家减少到2017年850家。通过藻水分离站,将打捞的蓝藻转化为藻肥,替代部分化肥和复合肥用于园林绿化及水稻、蔬菜种植。

  为了严防污染转移扩散,2013年开始,浙江省嘉兴市新丰镇竹林村启动转型之路,拆猪舍、卖生猪,仅仅3年时间就完成了生猪存栏量从10万头到清零的巨大转变。

  不养猪了农户怎么增收?竹林村发挥附近工业园区发达的优势,介绍养殖户进入企业工作。提供技术培训和公益岗位相同步,推动服务业发展。经过2年努力,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3965元提升至2017年的29185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由25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原来的污染源成了生态园。

  在加强污染源治理的同时,2002年以来,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开始实施“引江济太”生态调水工程,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网,扩大引水规模、改善太湖水水质。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江济太”,主要太湖取水口水域的水质保持优良,蓝藻密度有所减轻,通过太浦闸常年向下游地区供水及望虞河东岸分流,满足了下游浙江省和上海市取水口用水需求,改善了杭嘉湖、阳澄淀泖等地区河网水质。

  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数据,2017年太湖总体水质为Ⅴ类。与2007年相比,氨氮下降71.8%,总氮下降31.9%。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认为,当前长三角水环境治理协同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要在组织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太湖区域的取水用水中需要探索联动机制,从源头上进一步控制,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

+1
【纠错】 责任编辑: 程瑶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与时代同框”活动亮相京沪深三地
“与时代同框”活动亮相京沪深三地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
中国兵马俑展正式向新西兰公众开放
中国兵马俑展正式向新西兰公众开放
山东高青:“鸟中熊猫”湿地过冬
山东高青:“鸟中熊猫”湿地过冬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069112386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