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三代民航人眼中的40年飞天巨变
2018-12-07 18:52:3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长春12月7日电  题:三代民航人眼中的40年飞天巨变

  新华社记者 刘硕

  从运-5、运-7,到麦道82,再到如今空客系列飞机,在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的机库里,曾经和正在服役的三代飞机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40年间民航的发展巨变。在这些飞机上工作的三代民航人,既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螺旋桨时代的苦与乐

  从1978年考入航校至今,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副总经理黄永志已经投身民航事业40年。虽然已经拥有先进机型的驾驶执照,但他对第一架“座驾”——运-5的印象最深。当时长春的客运量非常小,20多架运-5飞机主要执行护林、喷洒农药等任务。

  黄永志说,运-5是单发双翼运输机,飞机上只有4块基础仪表。需要机长、副驾驶、领航员、报务员4人同时操作,并且飞机密封、降噪性能都不好。即便如此,黄永志和同事们还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常离家数月,钻山沟、进林区执行任务。“当时我们不仅飞行劳累,还长时间接触农药和‘66粉’等物品,大家的身体都受到了影响。”

  1987年12月,第一架运-7飞机在长春大房身机场正式投入运行。黄永志记得很清楚,当时不少飞行员都激动得睡不着,飞机进场后赶紧冲进驾驶舱,体验这一新型客机的驾驶感觉。

  已经从业25年的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乘务长戈佳服役的第一个机型就是运-7。她说,当时由于螺旋桨飞机噪音大,在客舱内服务基本只能靠喊。而飞机在地面停留时也没有电源,没有客舱主灯光,天黑以后旅客登机时,需要乘务员搀扶着上机并找到座位。

  “当时机舱没有空调,冬冷夏热,夏天制服经常湿透,冬天不得不在制服里面穿着微型羽绒服。”戈佳说。

  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飞机维修厂副厂长李志军说,运-7不仅比运-5动力更强、技术更先进,而且维修方式也更规范,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手册规程操作,为机务队伍后期维修更先进的机型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机型变革带来的跨越

  “有一天,领导通知我可以去沈阳改装麦道82飞机,我激动得整晚没有睡觉。”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乘务长刘晔回想起改机型的那段时间,依然非常激动。1992年8月,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的前身——北航吉林分公司成立,第一架麦道82也于同月落户长春。

  从运-7到麦道82,改变的不仅仅是机型体积和性能。刘晔介绍说,麦道82的航程长、座位多,乘务人员也由2人增加到5人。“飞机设备条件好了,服务也要更精细化,我们当时从礼仪姿态、语言能力、餐食搭配等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

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C类机长教员韩军说,麦道82改变了运-7五人制驾驶舱的模式,变为三人制驾驶舱布局,飞行理念由原来的“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向“手册飞行员”过渡,同时引入“标准操作程序(SOP)”的理念。在此期间,他们的飞行安全和技术管理开始与国际接轨。

  机务工程师高永德说,面对新机型复杂的控制系统,靠着“一把扳手闯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机务工程师们逐步摸索出了工卡检查标准、维修记录填写等方面的标准和流程。遇到飞机厂商指导不细致等情况,他们就在厂家给出的资料中自己摸索,不断优化维修流程。

  先进技术优化飞天体验

  2005年开始,麦道82陆续退出了吉林省的民航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性能更先进的空中客车A320系列客机。“它一改原来飞行员一杆两舵的驾驶习惯,实现了飞行员的全方位管理模式,两名飞行员就能综合管理飞机的所有现代化设备。”提起自己的“座驾”,南航股份吉林分公司机长刘顶赞不绝口。

  乘务长刘洋洋说,A320系列客机上的电子设备、安全设施和服务设备更先进,餐饮品种也更丰富。“现在平飞时旅客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办公或娱乐,飞行体验越来越稳、越来越好。”刘洋洋说。

  飞机维修保障也随着新机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以前飞机出现问题只能靠观察寻找故障点,现在有了远程监控系统,维修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制定排故方案。”机务工程师林鹏说,现在维修手册全部变成了电子版,孔探仪等工具实现精准化检修,机务工程师们的维修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如今,越来越多新型客机正翱翔在蓝天,民航服务也在不断升级。采访中三代民航人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早日坐上国产大飞机C919。“这些年我参与过很多机型的首飞,现在我更想成为C919乘务长。”戈佳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大桥夜色
大桥夜色
“盛京满绣”助力乡村脱贫
“盛京满绣”助力乡村脱贫
广西柳州:柳江夜景美
广西柳州:柳江夜景美
河北行唐故郡东周时期“豪车”展露真容
河北行唐故郡东周时期“豪车”展露真容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19112382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