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流失20余载 清代文物“天施大炉”返回云南
2018-05-18 18:00:3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昆明5月18日电(记者 许万虎)清代文物“天施大炉”18日在云南省博物馆返乡安放。背井离乡20余载后,它将与“家乡父老”零距离接触。

  “天施大炉”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曾安放于云南省昆明市武安王庙关圣帝君殿前。日本侵华期间,昆明遭日军轰炸,此炉深埋废墟。1996年,昆明拓宽道路时大炉重见天日,辗转被台湾文物收藏家颜铮浩收藏。

  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介绍,“天施大炉”重约178公斤,高约119厘米,腹围约230厘米,牛腿式三足外伸,冲天腹耳上举。炉身铭文清晰可辨,不仅记录了铸造时间、铸炉信官和信士名讳,还留下了康熙皇帝平三藩后绿营军兵留驻云南的历史。

  回归故里的“天施大炉”经文物安全评估,符合“裸展”条件。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云南市民早早守候在安放仪式现场,待到大炉现身,人们秩序井然地用手触摸炉身、合影留念。“几百年前的‘老乡’回家了,亲切、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昆明市民刘玉洁说。

  “天施大炉”的回归得益于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今年5月4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上海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克伦等人的协调帮助下,颜铮浩决定将大炉无偿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他表示,“天施大炉”回归云南,是自己与云南不可割舍的缘分的见证,并且对大炉能得到妥善合理的收藏展示利用感到欣慰。

  很快,318岁高龄的“天施大炉”乘飞机踏上返乡路。5月8日,大炉抵达云南省博物馆后,文物专家随即为它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美容护肤”。经过细致的清洁和封护,大炉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能够有效隔绝空气中的水汽和有害气体。

  “大炉保存现状良好,没有明显的锈蚀,可以承受长时间展出。未来我们将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云南省博物馆技术部工作人员潘娇说。

  “天施大炉”原本应有一个起防雨作用的木制炉亭,但已在当年的战火中不知去向。“我们将努力寻找原来炉亭的式样,争取原貌复原出来,也希望市民能提供相关线索。”马文斗说。

  “‘天施大炉’具有极高的地方文史价值,目前已被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马文斗说,回顾历史,当年官员、民众合资铸炉、烧香祈福,是希望保佑一方平安,不再有战争。希望未来大炉的生命在家乡永久延续。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笑冬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我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试验返回大连
我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出海试验返回大连
走近各地体育博物馆
走近各地体育博物馆
江苏盱眙小龙虾开捕
江苏盱眙小龙虾开捕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在京举行时装发布会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在京举行时装发布会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285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