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3日电 题:内蒙古索伦牧场:老军垦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春节将至,年味已浓,大兴安岭南麓的索伦河谷寒冷依旧。
一大早,常寿珍老人就忙碌着拾掇家里。自从搬进有暖气的幸福小区后,这个冬天老人都没有生病,脸也红润起来了。
常寿珍是内蒙古索伦牧场的军垦老人,女儿外嫁,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一到冬天,打柴、挑水、烧炕、扒灰这些活儿,都需要自己来干,日子难过。
如今,她却高兴地说:“取暖费场里补贴,水费从物业费里出,自己只掏电费,房子住得很舒坦。”
索伦牧场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军马场之一,1953年隶属原总后勤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骑兵退出人民军队编制序列,索伦牧场成为自负盈亏的国营企业。
可在很长一段时期,牧场职工的工资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
进入新世纪,牧场新一届党委班子形成共识:“要想让群众过上舒心日子,就必须首先把经济效益搞上去。”
他们首先进行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把全场所有耕地收回再重新发包。土地的重新分配改变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分配不均问题,同时确立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在牧场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索伦牧场按照“规模化、机械化、基地化”的发展思路,做到产品有销路,价格有保障,经济效益越来越好,职工收入水涨船高。
牧场宣传科科长刘申曾和妻子说,5年内住上楼房买辆汽车。如今,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当年的玩笑话,居然都实现了”。
经济发展上去了,牧场党委并没有忘了初心。
当年肩负着“我为国防养军马”光荣使命的姑娘小伙子们,不知不觉已成了年逾花甲的军垦老人,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
党委书记兼场长王福财说:“牧场就是一辆大车,有人拉车,有人推车,还要有人坐车。让谁坐车?就是要这些老辈人坐上车,不能有一个掉队。”
索伦河谷冬季寒冷,供暖期长达7个多月。过去老人们居住零散,集中供暖难以实现,都是一家一户烧土炕、夹墙取暖,温度上不去。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还不得不夜里多次起来添柴加煤,很容易感冒发烧,严重的还引发其他疾病而去世。
多方调研后,牧场党委因地制宜,开展居家式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为老人们提供能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服务。
记者来到牧场专为军垦老人兴建的幸福小区,只见一排排装有太阳能热水器的住宅整齐排列着,房前每户大都还有一块“自留地”,可种庄稼亦可种菜,一举两得。
来到李化文老人家,记者看到一卧一厨一卫,采光充足,完全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说:“取暖用的电热板、太阳能淋浴器、电磁炉、油烟机,都是场里给装好的,拎包即可入住,冬天再也不用去打柴挑水,晚上也不用起来烧炕扒灰添火。”
王昆明老人因车祸右腿高位截肢,需要乘坐轮椅。牧场在规划小区建设时,专门为这样的老人拓宽了房门,方便轮椅进出,在家里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在卫生间增加了防滑倒扶手。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牧场成立了专门机构,最早叫“幸福小区办公室”。牧场工会主席包连河说:“我们是为老人服务的,应该叫‘服务室’。”
于是,就有了“幸福小区服务室”。两字之差,老人们心中的感觉大不相同。
每天上午九时左右,幸福小区党支部书记蔡颖华和同事们都会对小区进行巡视,从不间断。只要发现哪家的窗帘还没有拉开,他们就会打电话或者去敲门,防止老人发生意外而不能及时发现。
截至目前,索伦牧场老年人幸福院已入住230户431人,其中90%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人上了岁数,最怕孤单。生活在幸福小区的老人们,不少是在一起战斗了大半辈子的老战友。平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唠家常、聊聊往事,脸上常常洋溢着暖心的笑容。
如今,索伦牧场的马路上、广场上、活动室里,到处都能听到老人愉快的说笑声。老人们还组织起舞蹈队、秧歌队,自发参加牧场组织的活动。
幸福小区党支部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老党员们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顾国友老人的《党员干部学习读本》上,记者看到上面每页都有勾画旁注,看得出老人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
这位当年的连队指导员说:“牧场为我们建起幸福小区,全靠党的好政策。作为一名老党员,更要坚定不移地紧跟着党走。”
-
在地球之极,我们是怎样的存在?
2018-02-13 15:21:32
-
“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企业为何如此热衷?
2018-02-13 15:21:32
-
这个春节,你家气温咋样?
2018-02-13 15:21:32
-
故宫新年首展:数字影像还原九件“国家宝藏”
2018-02-13 15:21:32
-
又遇春节“亲情题”:过年回谁家?
2018-02-12 1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