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9月28日电(记者宓盈婷 叶含勇)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宽阔细腻的沙滩,清新怡人的海滨风光……位于福建东部的平潭就像一颗镶嵌在大海里的珍珠,秀美而璀璨。但这颗“珍珠”有一个瑕疵——风大沙多。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多次到平潭调研,风沙问题是他最牵挂的事之一。2014年11月1日,总书记再次来到平潭,仍然关心当地的防护林建设。
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平潭的风沙问题解决了吗?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了吗?记者近日在平潭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沿海地区也有风沙难题
“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曾几何时,这句民谣是平潭的真实写照。
平潭由126个岛屿组成,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每到冬季,平潭都会饱受东北季风的折磨。雪上加霜的是,海岸前沿风力更大,极易形成飞沙和流动沙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位于平潭西北部的长江澳沙荒风口,横跨附近5个乡镇,宽度5.3公里,平均纵深2公里,是五大风口中最大的一个,历史上风沙泛滥成灾。
上世纪60年代初,平潭对长江澳沙荒风口实施综合治理,但由于气候环境恶劣,前沿沙滩的海沙每年不断随风拥上,堆积在海岸前沿,形成新的沙丘。当时处于财政困难期的平潭,根本无力负担综合治理的巨大投入,导致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上世纪90年代后期,风口前沿大部分地段重新沦为沙荒地,老百姓急于摆脱风沙困扰的期待落了空。
“最严重的时候飞沙能吹到十几公里外的竹屿口。”芦洋乡林业站站长冯彬说,“尤其到了冬天,村民连家里的锅都不敢揭开,一揭开就进沙,床铺上也都是沙。”
探索全新治理模式 沙荒地旧貌换新颜
2010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同年,新一轮长江澳沙荒风口综合治理拉开序幕。
长江澳是平潭风口治理的难点,采取单一的治理方式很难见效。为此,平潭探索新的治理途径,在营造防护林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在风口最前沿修建挡风沙堤,并在沙堤上种植具有固沙效果的滨刺麦;在造林地内部设置重重挡风篱笆;在造林地上打管井,铺设管道适时浇灌……通过多项措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提升。
70岁的林达茂是土生土长的芦洋乡马腿村村民,他的村子是幸福洋附近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通往村外只有一条堤坝路。他介绍说:“前几年一到冬天,路就被飞沙覆盖,村民们只能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把沙子移开,才能勉强走路。”
2012年起,平潭决定在幸福洋吹沙地开展植树造林。由于这里土地盐碱度更高,传统的木麻黄无法适应,在专家帮助下,“闽平2号”水培木麻黄孕育而生。
“新一代的木麻黄具有病害少、生长速度快等优势,当时选择了一期500亩吹沙地进行试种,获得成功后从2013年起大面积种植,现在普遍长势良好,有的甚至长到10多米高。”区林业局局长卓华玲说。
生态好了,村民的生活面貌也得到改善。如今,林达茂成了一名守林员,他每天穿梭于林中,巡视苗木的生长、安全状况。“这么好的环境得来不易,我不愿让这片林子遭到任何一点破坏。”
建设国际旅游岛 筑牢生态屏障
长江澳和幸福洋的变化只是平潭生态系统修复的缩影。近年来,通过沙荒风口治理、拓展造林空间、引进新的适生造林树种等方式,平潭已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截至2016年,全区共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6.61万亩,营造各类乔、灌木7000多万株,完成封山育林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35.82%,森林生态建设总投资超过5亿元。
根据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评估报告,目前平潭五大风口基干林带基本建成合拢,沿海风口的风沙灾害得到有效遏制。2011至2016年,前沿与内沿的年均风速均呈下降趋势。
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旅游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要夯实国际旅游岛的生态基础,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步伐就不能慢下来。
“防护林不是一劳永逸,因为树木过几十年会逐渐退化,需要不断改造。”卓华玲说,下一步将对具备改造条件的防护林,通过补植、套种阔叶树,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形成混交林、复层林等,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今年3月,平潭正式启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目前正组织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
“我们会在外沿继续加宽加厚沙荒风口沿海基干林带,内沿广种阔叶树,打造景观工程,内外兼修,使平潭真正成为宜居家园和旅游胜地。”卓华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