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通讯:从中国文化中领悟哲理——阿根廷书画家的“中国情缘”
2017-08-25 09:39:20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8月24日电 通讯:从中国文化中领悟哲理——阿根廷书画家的“中国情缘”

  新华社记者倪瑞捷

  倒贴“福”字、金鸡报晓图、配套齐全的笔墨纸砚……走进阿根廷书画家马丁·梅齐亚的家中,不大的一居室内摆满了他创作的各类中国书画作品,满满的中国元素让人感到仿佛来到了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

  现年49岁的马丁没去过中国,中文也说得不十分流利,但他能熟练地书写篆隶行楷四种书体,能写几个常见字的甲骨文,喜欢梅兰竹菊“四君子”,还能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诗句。

  马丁对他的书画爱不释手,他说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书法和绘画只是技巧,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才是这些作品的灵魂。

  “学”字是马丁最喜爱的汉字之一。马丁在书房露了一手,短短几分钟他写了不同书体的“学”字,看起来毫不费劲。只有马丁自己知道,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学习汉字和书法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可也恰恰是这些“方块字”让这个阿根廷人如痴如醉17年。

  2000年,马丁在阿根廷中国城里上了一堂中医课,起初他只是想学习一些中医知识来缓解自己的病痛,但在课堂上他见到了奇形怪状的“中国符号”。出于艺术家的天性,他被这些“符号”的美感深深吸引。

  他查遍了网上的资料,向当地华侨拜师学艺。慢慢地,他开始理解汉字的结构和含义。汉字就像一把钥匙,引领马丁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书画不分家。凭借原有的绘画基础,他也掌握了中国画的技巧。

  在练习绘画和书法的过程中,马丁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更从中学到不少深刻的道理:竹子代表正直和谦逊,而绘画需要“胸有成竹”的淡然和自信;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作为艺术家更需要这种“与众不同”的品格……

  “中国文化有许多独特的东西,但在不断学习后,我发现世界上艺术和文化都是相通的。人类都向往美好的东西,无论从事哪种艺术,首先要心中有爱,这样画出的事物才是美好的,”马丁说。

  在结识中国书画前,马丁的专长是材料艺术——将塑料、铜、瓷器等各种材料运用到绘画或雕塑创作中。如今,他将这些西方艺术的技艺完美地与中国元素融合起来。京剧脸谱造型的雕塑、油画风格的《双喜临门》、以石灰和铜板雕刻的佛教心经……马丁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将中国艺术用别样的形式呈现出来。

  他欣赏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认为艺术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冲突。在马丁看来,中西文化结合让他的作品更具生命力。通过马丁自成一派的融合,中国艺术作品在阿根廷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他告诉记者,这些珍藏在家中的作品不久后要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知名博物馆中展出,这既是对他中国艺术品的肯定,也是一次让阿根廷人接触中国文化的绝佳机会。

  创作之余,马丁致力于中国书画在阿根廷的推广。自2014年起,马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两门课。阿根廷的新年庙会、中秋庙会和各类中国文化活动上,总会有马丁忙碌的身影。

  相比机械地教授技巧,马丁更愿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中国书画的奥妙,从中培养兴趣。这位阿根廷老师常常告诉学生:“中国艺术都起源于生活,很好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如今,马丁一些出色的弟子已经可以独立创作和绘画了。

  创作绘画、练习中文、阅览中国文化资料,马丁日复一日从不懈怠,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新的知识。“学无止境,这是中国文化教给我的另一个道理,”马丁笑着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杭州:农历七月初 又到看潮季
    杭州:农历七月初 又到看潮季
    动物园里的“人口普查”
    动物园里的“人口普查”
    机器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冲击?
    机器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冲击?
    “发现”探海山
    “发现”探海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54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