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在嵩山之巅,他们苦练“气”功
2017-07-24 11:35:24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郑州7月24日电(记者 刘怀丕)“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夏日清晨,嵩山上的风光,正如电影《少林寺》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美。早上6点多,趁着天凉快,52岁的王彦涛拄着拐杖,背上急救药和水,向山巅的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进发。

  气候站位于嵩山跑马岭上,目前共有7个人。作为站长,王彦涛已在这里工作了30年,经常笑称自己在嵩山练了一辈子的“气(象)”功。

  资料显示,嵩山上的这个气候站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摄氏度,最大风速达到每秒44.7米。气候站的主要任务是观测云、能见度、雨等,给气象预报及全球气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脚下的山路蜿蜒崎岖,到气候站有七八公里远,有些地方要手脚并用。王彦涛年轻时最快用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如今却需要近4个小时。走了一段,王彦涛满头汗珠,停下来喝点水,继续前行。这样的路,他已走了几十年,或许还要走到退休。“为保护山体原始面貌,嵩山上已不允许修建公路。”王彦涛说。

  山上的气候站是个“回”字形天井院,院前是气候观测场,一角建有一座高12米的风塔。站里的观测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每小时到观测场巡查一次仪器,每三个小时向上级发报一次数据,每10天需要爬上风塔检查一次。

  24岁的蔡冠杰是气候站里最年轻的观测员,爬上风塔检查的工作做得最多。“塔上的风呼呼响,刚开始挺害怕,后来习惯就好了。”蔡冠杰说。

  “打雷下雨,别人往屋里跑,我们往外面跑。”王彦涛自嘲说。因为要观测雷电的方位、雾的来去、云的形状等,越是极端天气,越是需要观测员走到室外观测。

  坚守在高山上,除了工作艰辛,观测员们的生活也很枯燥。在气候站上班,想要下山,短则10天一次,长则20天一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近年来,上山的“驴友”增多,给“驴友”指路聊天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乐事。

  “在气候站工作,能让人静下来,更好地修炼心性、钻研业务。”28岁的观测员蒋超说。

  气候站曾流传着“八大难”:吃水难、吃菜难、用电难、行路难、就医难、沟通难、找对象难、子女上学难。如今,在政府的关照下,站里已解决了吃水、用电等不少难题,观测员们还自力更生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

  气候站的院子里已经种上了土豆、韭菜和青菜,玉米也长了一人多高。等到秋季收获时,观测员们还会把多余的土豆等蔬菜深埋储藏,作为过冬之用。

  长年坚守在寒冷潮湿的高山气候中,王彦涛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但他并不后悔当初上山的选择。

  “在高山上工作,经受了艰难困苦考验,人生价值在气象事业中得到了最大体现,我很骄傲。”王彦涛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聂晨静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孙杨成就世锦赛男子400米自由泳三连冠
    孙杨成就世锦赛男子400米自由泳三连冠
    那座“塔山”
    那座“塔山”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美海军首艘“福特”级航母正式服役
    美海军首艘“福特”级航母正式服役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136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