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6月4日电(记者邹声文、禇晓亮、李双溪)民生村,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一个普通村庄。
名曰“民生”,但村里人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这里风沙大,雨水少,土地盐碱化严重,全村曾有80%的人家处于贫困状态。
寒冬已去,枯草返青。新华社记者近日来到吉林白城镇赉县,深入这个曾经的重度贫困村,走进一户户贫困家庭,聆听他们述说脱贫路上的艰辛,畅谈村里可喜的变化,描绘明天的憧憬……
种下甜瓜苗 告别苦日子
八九级大风卷起白花花的碱土,漫过田野、村庄,吹得人站不住身。45岁的村民刘万波顶着大风沙尘,仔细巡看自家的甜瓜大棚。
民生村的人们整年在贫瘠的沙地上忙碌,但一直过着清苦的日子。几年前,看到附近村子种甜瓜过上好日子,村党支部成功动员了30多户村民进行试种。
首次播下种子,熬过春旱,瓜苗出土,刚好来了一场雨,溅起的泥土掩住了小苗。不少农户以为瓜苗已死,一边后悔着当初选择种瓜的“冒进”,一边自作主张刨了瓜地、补种杂粮。
天一放晴,瓜苗顶开泥土钻了出来。两个月后,甜瓜成熟上市,1亩甜瓜纯收入近五千元,相当于10亩玉米、杂粮的效益。那些种瓜立场不坚定的农户悔青了肠子,刘万波两口子差点儿打起来。
第二年,刘万波一家成了坚定的“甜瓜派”,种了3亩甜瓜,卖完瓜一算账,除去成本净挣1万5千元,全家终于脱贫了。
小小的甜瓜,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活的甘甜,但不少人家的日子依然拮据。2015年底,依照严格程序,全村322户村民中有152户被认定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贫困户的具体困难,政府和村里找准原因,或者出钱资助建大棚,或者找人来教技术,个别家庭没有劳动力,我们也想办法协调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吕学忠说,“总之,要通过产业扶贫全覆盖,用实实在在的产业帮助他们脱贫。”
刘万波的父母年近七旬,父亲心脏不好,母亲有严重的糖尿病,四季药不离身,基本干不了农活,虽有儿女帮衬,但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
今年初,当地出台补助政策,贫困家庭建大棚,政府补助3800元。在村里协调下,刘万波帮着父母申请了补助,把父母的大棚跟自家的建在一起,这样方便照看父母的瓜棚。
眼下正是最忙的时候。看棚、拔草、浇水,为每一棵苗掐尖,为每一朵花授粉……刘万波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大棚里一待就是一天。
这里虽然风大、干旱,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又是碱性土质,种出的瓜果特别甜。每当甜瓜成熟,商贩就会开着大车前来收购,再运往长春、沈阳、北京等大城市……
“等这季瓜卖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就有保障,两位老人也可以脱贫了。想到这些,就不会觉得苦,而是觉得甜!”刘万波的话里,透着从未有过的兴奋。
推倒泥草房 建起新房子
日子越过越甜的,还有59岁的村民林长胜一家。
林长胜得过小儿麻痹症,妻子患有心脏病,还需要照顾78岁的母亲。身体羸弱的他拼命在地里刨食,但日子一直很艰难。
去年春天,这家人的命运终于迎来转折。在政府扶助下,林长胜建起甜瓜大棚,大着胆子撒下种子。到了夏天,甜瓜成熟卖出,他家净挣1万元。加上种玉米、高粱的收入,这家人终于脱离了贫困线。
收入刚过线,很容易返贫。去年下半年,林长胜又利用帮扶政策,在自家院子建起一个400多平方米的雪寒韭菜大棚。现在,韭菜已经长出一指长的韭叶,秋风起时头茬就可上市,到冰天雪地的冬天也能继续采收。
“这种韭菜平常每斤卖1元,春节时能卖五六元,这样收入又能增加近万元。”林长胜用手摩挲着碧绿的韭叶,满意地盘算着全家的收入。
作为重度贫困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住在苇草和泥砌的泥草房里。开始种甜瓜后,不少脱贫的人家开始推倒泥房子,建起新砖房。
林长胜和其他人家一样,打小就住在泥草房里,夏天有雨就漏,冬季寒气袭人。“有时端着碗,泥抹的房顶也会往下掉泥块。”说起住泥草房的憋屈,林长胜的话就停不下来。
前年,政府帮扶6万多元,林长胜自家也凑了些,终于盖起新砖房,建起新仓房。“新房非常结实,两年多都没有漏雨。改后的土暖气很管用,冬天一生火做饭,屋里很快就热乎了。”林长胜指着粉刷过的房顶,又摸摸土暖气,语气中透出无法抑制的兴奋。
近年来,在政府帮扶下,全村有230多户村民推倒泥草房、建起砖瓦房。2017年,全村还计划改造危房46户。
告别浑浊的浅井水,喝上百米深的甜井水;告别泥泞难行的土路,踏上结实干净的水泥路;告别黑灯瞎火,村里首次亮起了路灯……村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变化,民生村的名字也越来越硬气。
到2016年底,通过扶助村民种甜瓜、种辣椒、养羊等方式,民生村已有105户村民实现脱贫,超过贫困户总数的七成。
“今年,全村还剩47户贫困户,有信心帮助他们如期脱贫。”村党支部书记吕学忠的话语,透露出坚定的自信。
梦想在心里 梦想在路上
民生村是穷村,但村民重视教育,再穷也会让孩子好好念书。
10年前,34岁的王照辉来到这里当校长,破旧的校舍让他十分吃惊。“下雨,教室就会渗水;阴天,后排就看不到黑板。”王照辉回忆道,“操场是泥的,天晴时沙尘满天,下雨就变成一个大泥塘。”
这里的冬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每天第一节课前,孩子们就得从家里背来柴火,在老师带领下把教室里的土煤炉生好。煤炉时时刻刻在冒烟,教室经常烟熏火燎,老师和学生呛得要命。
学校条件差,留不住优秀老师,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开始转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就读。作为校长,王照辉只能干着急。
去年,转机来了。当地政府筹资400多万元,对民生村小学进行改建。教室宽敞了,窗户变大了,装上LED灯,孩子们在里面读书,觉得特别亮堂。
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孩子们第一次在不生土炉、没有煤烟,却是暖融融的教室里上课。“像城里一样,学校铺装了电地暖,可以通过墙上的电子显示屏调节温度。”王照辉介绍说。
这所贫困村小学还首次拥有了艺术室、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有了专门的英语老师,开通了宽带网络。“土操场已经硬化,跑道也即将铺好。”王照辉补充道,“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操场更加漂亮,还在操场四周撒下了牵牛花的种子。”
新校园、好老师,吸引了周围村庄的孩子前来就读,转到县城上学的孩子也纷纷转回。
“好的学校、好的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对未来更充满希望。”王照辉说,“对于贫困生,学校会落实好各项政策,确保他们不会因贫失学,因贫失去未来的希望。”
6年级的李东源是民生村小学的一名贫困生。母亲心脏有问题,干不了重活儿,家里地很少,还要赡养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日子过得很不易。
去年,政府和村里给她家分了4只扶贫羊,由合作社代养,年底分得第一笔红利。“国家每年补助东源1000元,还免费发给书包、笔记本,学校还有免费的营养配餐。”李东源的母亲介绍说。
这位母亲自己没念完小学,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家里再困难,也要保证孩子念书。最好最好,她能考上大学。”说起孩子上学的事儿,这位贫困学生的母亲语气坚定,又充满期望。
李东源爱读书,也很懂事,每次做完作业,总会帮着大人洗碗、扫地。女儿知道母亲那沉甸甸的希望,但每次母亲问她将来想做什么,她总是笑而不答。
其实,李东源有梦,想上大学,毕业后当一名老师。但她说,梦想不要轻易说出,埋在心里就好……
清晨,阳光温暖着整个村庄。李东源系好红领巾,背上书包,与小伙伴们一起,沿着新铺的路,欢快地向着新校园奔去。
梦想,就在她心里,就在她的路上。
-
产业扶贫助力脱贫不返贫——甘肃定西一个贫困村的脱贫实践
甘肃临洮六禾生态农庄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刚考察了不少建蕨麻猪(又称藏香猪或山猪)生态养殖基地的地方,最后选择了甘肃临洮县三益村,进行总金额6000万元的生态农场项目。2017-06-04 09:09:42
-
七年影像:“穿越贫困”的童年
七年间,山乡面貌和生活条件的剧变,成为山里娃铭刻于心的记忆。2017-06-01 20:37:40
-
对贫困户毫不关心 对收红包无比上心
经查,2010年10月至2015年1月,覃圣巍在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扶贫办主任期间,不担当、不负责,致使国家巨额扶贫资金被套取;收受贿赂,与老板相互勾结,影响恶劣。2017-06-01 16:39:03
-
如何让"舌尖上的谣言"绝迹朋友圈?
2017-06-02 11:33:39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5年“喜忧参半”
2017-06-02 11:33:39
-
第3代社保卡年内试点发放 全面对接互联网大数据
2017-06-02 11:33:39
-
人工智能机器人再向人类宣战:将参加2017数学高考
2017-06-02 11:33:39
-
鼓励汽车共享 实行停车优惠
2017-06-02 1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