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大数据将给人们的住宅“装上大脑”
2017-05-28 23:41:16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贵阳5月28日电(记者罗羽 孙琪)你可知道,阿尔法围棋、无人驾驶、语音识别……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智能技术词汇,都是基于大数据领域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正以迅猛的方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就连我们“不动”的住宅,也将在与大数据的接触中“装上大脑”,逐步“苏醒”。

  “北方住宅的供暖,逐步摈弃个人对入冬温度的经验判断,而依靠数据的记录、融汇、分析,实现自动供暖。”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正在贵阳召开。长期研究建筑与大数据关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畅谈大数据与建筑结合后将会发生的变化。

  江亿认为,通过现有的设备去收集和分析数据,只不过是最近十年的事。但大数据的出现,让人类的工作从定性分析逐渐转化为定量分析,不仅为人类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也要求人类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

  “过去我们为了能够计算出建筑物内人群流动的基本形态,只能让学生以人工的方式在机场、商场、车站内‘数人头’,学生们要靠肉眼观察和记忆去收集数据。”江亿说,这在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但在没有大数据概念的时候,就只能如此工作。有了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支撑,如今只需要用摄像机看过往人流,通过信息交互和分析,就能够算出人流朝哪个方向走,并预判危险情况的发生,实现智能监测。

  大数据与建筑行业的结合,比如搜集建筑用能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能够帮助改善建筑物的用能模式。“建筑减少耗能,不仅在于节约能耗本身,也在于方便国际对比。”江亿说,节能的目标和标准,背后有一套整体的定义,而非单纯的用电量从100度电降到50、30度。只有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清晰掌握过去的用能数据,才能判断出节能是否达到了目标、具备了标准。

  江亿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刻板印象中,人们总觉得中国建筑物的能耗大于欧美国家,但情况恰恰相反。中国城市的建筑的实际用能,按照每平方米平均耗能来说,只是美国的40%、日本的60%至70%,以及欧洲的60%。

  “差异从哪里来?核心是我们用大数据才能看出来,光看建筑看不出来。”江亿说,有了大数据的全方位比对,建筑物就像“装上了大脑”,能够告诉人们更全面、真实和准确的信息。

  在北方的供暖问题上,大数据带来的效果更加直观。“北方的供暖是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事情,之前都是靠人工感知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但太冷或太热难以判断,无法实现精准。”江亿说,现在通过数据反映老百姓家中的温度,让住宅用数据“说话”,就能够轻而易举实现精准操控供暖。

  

   大数据城市网络安全指数在贵阳发布

   白春礼:大数据将为“天眼”探索宇宙起源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贵州最懂我们”——“经济洼地”如何“构筑”大数据产业高地

点击进入专题

 
+1
【纠错】 责任编辑: 巩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英国下调恐怖威胁级别
    英国下调恐怖威胁级别
    虞美人花海
    虞美人花海
    玻璃悬索桥亮相沂蒙山
    玻璃悬索桥亮相沂蒙山
    绝壁攀岩
    绝壁攀岩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053940